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和的意思

和的意思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和的内涵是什么?

“和”字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和”字在甲骨文中是指音乐之和,后被引申为一切事物和谐关系之义。

“和”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经常在艺术领域、文化领域被广泛使用,它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

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

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

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成语和寓意给我列出100条成语和它的寓意

1、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2、千奇百怪:形容十分希奇古怪,亦指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3、山明水秀:形容山水秀丽,风景优美. 4、桃红柳绿: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5、光彩夺目:亦作光彩夺目.形容光采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 6、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7、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8、奇形异状:亦作奇形怪状.奇异的形状. 9、马到成功:战马一到就取得了胜利.形容很快取得胜利或成就. 10、七上八下: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11、日暖风和: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形容天气晴和. 12、大街小巷:指各处街巷. 13、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14、桂子飘香:指中秋前后桂花绽放,散发浓香. 15、叶公好龙:比喻名义上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理解它或需要它, 甚至 害怕它. 16、奇花异卉:①希奇少见的花草. ②喻指美妙的篇章作品等. 17、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结. 18、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19、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20、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21、暴跳如雷:大怒得蹦跳叫喊,好象打雷一样猛烈. 22、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讲内行话.有看不起对方费口舌的意思,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3、亡羊补牢:羊走失后再修羊圈.比喻出了问题及时纠正,以免再受失. 24、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25、千山万水: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26、争妍斗艳:竞相比美. 27、天昏地暗:亦作“天昏地黑”.①天地一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风雪、雷雨时的自然景象. ②指天色晚. 28、古色古香:古雅的色调、意趣.多形容书画、器物和建筑等. 29、郁郁葱葱:亦省作“郁葱”. ①气旺盛貌.②草木苍翠盛貌. 30、天涯海角:指极远 地方.亦形容彼此相隔极远. 31、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极为寒冷. 32、刻舟求剑:比喻固执拘泥,不会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处理事情. 33、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34、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却偏要拼命掩盖. 35、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企图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36、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情有毅力, 为某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37、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 38、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有主意,有成算. 39、闻鸡起舞:形容有志报国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机,不懈努力.也作鸡鸣起舞. 40、莺歌燕舞:黄莺在唱歌,燕子在飞舞,原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现也比喻大好河山. 41、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长龙.车辆如同流水一般接连不断,马如同长龙一样首尾相接.形容车马人流来往不绝,热闹非凡. 42、蛛丝马迹:顺着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跟着马蹄的印迹可以寻到马的方向.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43、熊心豹胆:比喻心气壮、胆子大,多么大的危险也毫不惧怕. 44、心惊肉跳:形容十分恐惧不安.有时表示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 45、交头接耳:头挨着头,这个人的嘴紧对着那个人的耳朵.形容两个人靠得很近,互相低声说话. 46、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恐怕落后,比别人先动力手. 47、坐立不安:坐着站着都不安稳.形容心情不安或烦躁的样子. 48、眉开眼笑:形容高兴的样子. 49、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50、千言万语:形容说的话很多. 51、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52、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53、百感交集:各种感想都交织在一起. 54、偏乡僻壤:荒凉偏僻的地方. 55、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56、柳暗花明:①形容绿柳成荫,繁花灿烂的景象.②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57、海角天涯:谓偏僻遥远的地方. 58、买椟还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59、杞人忧天:比喻多余的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 60、六神无主: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61、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62、惊惶失措:惶:害怕.失措:举动失去常态.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 63、张口结舌:结舌:舌头不能活动.形容由于理屈或紧张、害怕,说不出话来. 64、爱不释手:释:放下,放开.喜爱到不肯放手的地步. 65、面红耳赤:赤:红.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羞愧的样子,也形容着急或者发怒的样子. 66、咬牙切齿:形容痛恨到极点的样子. 67、蹑手蹑脚:放轻脚步走路的样子. 68、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69、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拿出本领. 70、龙腾虎跃:像龙一样飞腾,像虎一样跳跃,形容动作灵活矫健也形容奋发有为. 71、人杰地灵:谓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处,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谓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72、一泻千里:①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②形容发展迅速。

.。

和的寓意,

O(∩_∩)O,楼主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而为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

“和而不同”

“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古人对“和”与

“同”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洞识。孔子明确提出过“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此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意含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致中和”

中庸观念讲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强调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与“中庸”概念相近,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谓“和”为“中节”,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

在儒家看来,如果人人能够“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做到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与宇宙的和谐,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和为贵”

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旨在依据***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

(来源于网络)

还有疑问请 “继续追问”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就请点击右面的 “采纳答案” 按钮,谢谢!

\(^o^)/~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0条评论。

其他回答 ***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潸然泪下的读音和意思是啥?

潸然泪下shān rán lèi xià 解 释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潸然:流泪的样子.)近义词热泪盈眶、泪如雨下、泪如泉涌反义词捧腹大笑、眉开眼笑、喜笑颜开、前仰后合、喜形于色用 法作谓语;用于书面语.成语出处 宋·马廷鸾《题汪水云诗》:“余展读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读至丙子诸作,潸然泪下.”成语示例 1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庄王在席上见优孟问答,宛似叔敖,心中已是凄然;及闻优孟歌毕,不觉潸然泪下曰:‘孙叔之功,寡人不敢忘也!’”2 、林冲见说了,潸然泪下,自此杜绝了心中挂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得知再也见不到哥哥了,我潸然泪下.3、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爱之链》作者杰尼·巴尼特,罗依·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