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组织分论点进行分层论述的结构。 二、熟读课文,领会运用举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三、初步了解议论文语言表达准确这一特点。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用举事例和讲道理阐述中心论点的。课上要求学生掌握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阐发事理的方法。 三、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脉络、查词典解决不甚理解的词语。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一、检查预习作业,落实预习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清楚其结构,掌握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 板书;怀疑与学间 提问;课文标题有什么特点?明确;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它揭示了文章的论题。所谓“论题”,即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怀疑”对“学问”究竟起什么作用,这正是需要证明的,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二、导入课文 明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同学们都知道,“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决不“虚推古人”,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计算出了圆周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怀疑与学问》,就能进一步了解做学间为什么必须有怀疑的粕神,有了怀疑的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三、检查预习作业(一)检查词语的解释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D 启迪:开导、启发。 停滞;因受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墨守;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顺便对文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加以解释。明确: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有《书》。《书》,指《尚书》、(杨伯峻《孟子译注D (二)检查朗读课文 明确:要求学生逐渐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思考的问题是;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至于朗读的方式,可以分组分段齐读和个人范读结合。第一遍分组分段齐读,第二遍请一个学生范读。读后略加讲评。 四、讲解课文 初二的学生学好议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首先教给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脉络。 提问:课文的第一部分应划分到哪里了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前两个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作者引出两句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如果将“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为阐述中心论点,作者用了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即第二部分),是什么?又如何分层论述的? 明确;3、4、5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论述了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就是说,不论对于传说、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应有怀疑精神,不能轻信盲从。 对于这个分论点,作者是分两层进行分析的。 谷先,作者在第3自然段里指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人传说的。”当然,听人传说的材料就不如自己亲眼看见的实际情形来得真实、可靠。同样,做学问也是如此,“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得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实际L,作者在这里强调了做学问掌握第一手事实证据的重要性,但是人往往不能做到事事亲自视察、实践,只能靠别人的传说。 那么,我们又如何正确对待传说的话呢?作者在第四自然段里指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又说,“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从3、4自然段,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一层的意思;对于传说,不论情不信,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应该有怀疑的精神。另外,作者用第5自然段完成了对第二层的分析。作者指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经过‘怀疑’、‘恩素’、‘辨别’三步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段末一再强调了务除盲从或迷信。 提问二请一个同学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小结以上三个自然段。 明确;以上三段,从三个方面;分两个层次论述了第一个分论点、文章从如何正确对待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阐述了遇到问题多分辨,多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提倡怀疑的道理。 请全班同学齐读第6自然段。 提问:第6自然段的首句在全文结构L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句的前半句归结了上面三段所论述的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了本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提问:第6自然段可以分几层? 明确:可以分五层。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第二层(②一⑤句),从反面、正面论述没有怀疑精神和具有怀疑精神对治学的不同效果;第三层(③一③句),以大学问家戴震为例,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第四层(⑤一0句,正面论述了~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巨大作用;第五层(@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 最后,出示投影幻灯片卡,用表格示意本文的结构 五、布置作业。 (一)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H)课文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一)引用两句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两句名言也起到了充当论据的作用、写法新颖、活泼。(二)这句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归结了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f第二个分论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一、深入掌握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些论证方法。 二、学习本文思维严谨、善于分析事理的特点。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上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了本文的论证结构,明确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分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关系。这一课时,我们主要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讲解课文 (三)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以“设疑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为题,进行口头小作文,每个发言的同学发言在三分钟之内。 四、布置作业 (一)抄录并熟记课文中引用的名言。 (二)用“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写一段话。 教学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顾颌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震旦等大学任教。曾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和文史研究会历史组主任等职。解放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顾颌刚从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曾编写了《古史辨》,《辨伪丛刊)},崔东壁遗书y。解放后编了《中国历史地图》。他的著作出版的郁秦汉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盂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X、《吴歌甲集X、《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尚书通检》、《顾颔刚通俗论著集》等。 二、课文中提及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项(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额学于周敦颐,并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被朱育继承和发展,也称“程朱学派”。他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的新政。他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郧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也称横渠先生。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部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 戴震(1723一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县人。问学于螫源江永。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持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他的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育(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婆源(今属江西)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关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三、“尽情书不如无书”的出处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朱幕注:“程子曰:载事之辞,各有重称而过其实者,学者当识其义而已。苟执于辞,则时或有害于义,不如无书之愈也。”“武成,周书篇名。武王代纣,旧而记事之书也。策,竹简也。取其二三策之言,其余不可尽信也。程子曰;取其奉天代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又,杨伯峻教授《孟了译注》的标点和注释:“孟了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赋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作也?”(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部书》。我对于《武成》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拿周武王这极为仁义的人来讨代商纣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相都漂流起来了呢叩)希望可以解决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