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爸爸妈妈要二胎的理由是:怕孩子孤单,再给孩子生个弟弟妹妹好作伴。当爸爸妈妈们看到孩子远离其他小朋友,一个人在一边玩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害怕孩子是不是受欺负了、被排挤了,或者孩子是不是不合群、不会跟同龄人交流。
家长们总是希望看到孩子融入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地玩耍,只有看到这样热热闹闹的场面家长才会令人放心。但是孩子有时真的愿意热热闹闹地混在人群里吗?
孩子不愿加入大家一起玩 游戏 就是“不合群”?事实的真相就是:当然不是。不合群不是一种错,为什么不合群才是家长们需要去了解的,不合群的背后是否有隐情,还是孩子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如果只是为了孩子合群而强迫孩子违背意愿地加入人群,很有可能会让孩子迷失自我。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应该被家长看到并且遵守。
我今天下午带着小家伙在楼下花园玩的时候,恰好遇到了邻居家的一对母女。最开始,妈妈看着女儿一直蹲在花台边上数蚂蚁,感觉挺孤单的,就让女儿过去加入一边的一群在做 游戏 的小朋友们,小姑娘听话地走过去,却只敢站在一旁没能融入进去,一分钟后小姑娘又跑回花台边数蚂蚁。
她的妈妈看得挺生气的,觉得女儿可能没什么胆子,扭扭捏捏的,就把小姑娘一通数落,小姑娘可怜兮兮地说:妈妈,我不想过去跟他们玩,就想在这里看会蚂蚁。
孩子妈妈这才发现刚刚自己有些过火,刚好看见了我,就过来跟我说:她家的女儿交际能力太差了,一点都不合群。
女儿不怎么能扎进人堆里,一个人缩在角落里,沉默寡言、唯唯诺诺的,这样下去,她很担心女儿一个朋友都交不到,还有可能被其他的小朋友孤立,越长大越难,以后要怎么办?
虽然领居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确实很重要,而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 游戏 、一起学习沟通,多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确实是锻炼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但是,孩子喜不喜欢热闹,愿不愿意去交朋友,自己一个人玩还是大家一起玩,都是由孩子性格决定的。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泼,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腼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这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宁愿一个人趴在花台边上数蚂蚁是因为孩子愿意,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开心的,不能因为家长们可能觉得这件事比较幼稚就去打断他。 清代的沈复先生能在《童趣》一文中写到 :
这篇《童趣》深刻地道出了孩童时一个人玩耍、观察蚊子时的快乐,也只有在如此入微的观察后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字。
所以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就不要过度干预指责,孩子喜欢自己待着,一个人自娱自乐并不是一件错事,孩子愿意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还是孩子不愿意加入小朋友们,无论哪种,都只是孩子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无权去定义对错是非。
家长如果明确地违背孩子一个人待着的意愿,强行把他推进人堆里,让他交朋友、融入集体,那么孩子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可能会放弃自我,强制融入集体。
爸爸妈妈的态度让孩子明白:只有融入小朋友们,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才是正常的、正确的。孩子被强迫的、毫无心理建设的情况下进入小朋友堆里,缺乏交际能力的他们首先是缺乏安全感的,为了找到安全感他们就要不管不顾、想法设法地融合进小朋友里。
正如庞勒所说的那样:
他们不敢提反对意见,用委屈求全地应答各个小朋友的任何要求来换取他可以不被集体抛弃,一旦同伴离开他就会丧失安全感,就成了“讨好型人格”,所有一起玩的小朋友的情绪和感受都要照顾到,卑微求得大家的喜爱和认同,这样大家就不会随便生气离开他了。
同时孩子为了能够跟大家有***同话题,他会选择性地模仿其他的小朋友,穿着、爱好都被同化。长此以往,从小事到大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主见,变得只会随声附和,判断能力也随之下降。
《乌合之众》里说:
在为了合群而合群之中,孩子丧失了自我主见,在看似快乐、合群的泡影里失去一切。
1. 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人的身心发育都是按照规律逐步完成的,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都会有必经的阶段。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速度和个体发展规律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时的孤单,数蚂蚁、数星星、看小虫子蠕动、看花草树木的纹理,这都是孩子这时候的心理状态的正常体现,家长不要过度担心。
家长们要避免以孩子的生理发展速度来判断孩子的心理发展速度,有可能孩子的身高蹿得很快,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到需要积极社交的这一步,所以家长们就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状态。
更何况一些孩子基因里就带着偏内向的性格基因,不爱凑热闹,喜欢独立、安静地思考,花开百种,各有不同,家长们就不要强求孩子过度合群了。
2. 拒绝给孩子贴“不合群”的标签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不怎么喜欢找小朋友们玩,就喜欢跟别人或者在自家孩子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合群啊,沉默寡言的没活力,没有朋友,人缘不好……孩子听得多了,心理压力就会加重,哪怕是想要找朋友玩都要先犹豫许久,结果弄假成真,孩子越来越不愿意找人玩,拒绝交流,陷入自闭,渐渐地更是越发内向,自信心崩塌,活力尽失。
“合群”还是“不合群”都是一种选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如果随意给孩子贴“不合群”标签,孩子质疑自己,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彻底封闭,撕掉“不合群”标签的办法就只有让“合群”生生成了烙印。
所以爸爸妈妈们理解孩子的“不合群”,明白孩子的内心想法再说,随意定义的后果真的很严重。
总而言之,“合群”是权力,“不合群”是能力。家长们要做的是帮助、引导孩子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尊重权利,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