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字不全、收通假字不全是完全正常的事,像这个“识”通“帜”,难道是什么很常见、很广泛的用法吗?
王力及其诸位高足编出来的书只有《王力古汉语字典》,没有词典。而且该字典重在词义的概括性,往往会将其他字典的十几条甚至二十条以上的义项概括简化为三五个甚至一两个义项,本身就有古汉语研究的意义。它并不注重对通假这类现象作过多的解释。
要是喜欢求收字多,那你去买《汉语大字典》的缩印本好了,国内的字典中收字算是比较全的。要是喜欢通假字,就干脆买一本《通假字典》,自己去网上搜搜看。
实际上,阅读古籍更多要靠积累,有了丰富的阅读量,很多所谓“通假”完全可以自然明白,因为有些所谓“通假字”实际上只是为一个古字衍生出的意义新造的字(也就是古今字),有的意义完全可以用原字讲得通,只是古汉语教学(尤其是中学教学)的时候为了方便说那是通假,其实根本没有必要。
实际上,类似《通假字典》这种工具书只能是备查,不是一部放在案头翻检阅读的工具书,只是对于某些特别生僻、难通的地方,才有可能要用这种工具书去查(而且也不是首选,因为如果这书有注疏,当然还是读注疏更方便,没有注疏的话,读《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经籍籑诂》等等,一般也能解决问题),所以总体来说,实用性并不强。当然如果你的目的就在于研究通假字,那当然另当别论了。
读书最忌心浮气躁,尤其是当自己并不是专家的时候,更需要对前辈怀有基本的尊重。动辄说一部书“烂”,恐非所宜。请问《新华字典》的收字量,也不能满足中学生以上程度的人们的需要,但是我们是不是非要说《新华字典》是一部烂字典呢?它在向中小学生普及文化方面,在高度浓缩汉字的基本意义方面,应该还是贡献卓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首要功能也在于古汉语普及和对常用字义的概括。轻率地加以否定,恐怕是不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