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学语文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初读课文的能力方面,如果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能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他在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就会轻而易举,在完成课内外作业以及课外阅读时也会轻松很多。但从我自身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
小学生自学语文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初读课文的能力方面,如果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能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他在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就会轻而易举,在完成课内外作业以及课外阅读时也会轻松很多。但从我自身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并不能轻松、自觉地完成初读课文时就能自学课文的任务。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的知识少、能力低,他们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才可能基本形成。
大体上要经历教给方法、训练辅导、独立运用和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一、教给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还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三年级学生的初读课文的要求主要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四年级的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四年级的要求外,主要是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
明确初读课文的要求,切实准确把握要求的内在含义,是提高预习效率的前提条件。
二、教师辅导,训练学生初读课文时自学课文
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要在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因此,在给小学生介绍一种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后,就要及时结合语文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练习,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掌握这种初读课文的方法。在训练中出现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辅导时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等。学生有了初读,扫清字音方面的“拦路虎”,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学习课文才能一步步深入。在初读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学生“问读”,学生如果不生疑,迷信教材,老师说了算,这样发展下去,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读课文,就是针对课文质疑问难,读到不懂或有矛盾的词语、句子就大胆提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问读,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三、学生独立运用所学方法初读课文
独立运用是培养小学生初读课文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学会了初读课文的方法以及教师的训练辅导之后,学生自身的独立运用才是其初读课文能力的真正体现。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初读课文的创造良好的条件,创设优越的情境,设计分量适宜的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
总之,独立运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要不拘一格,尽力调动小学生独立运用初读课文的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独立运用中熟练掌握初读课文的方法。
四、学生总结初读课文的方法,提高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总结初读课文的自学方法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总结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总结出初读课文的方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才会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初读课文的规律,牢牢把握初读课文的方法的要领,切实让小学生对初读课文的方法能学得懂,用得上,说得出。
那么,究竟该怎样培养小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呢?
小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不会自发形成,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由小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培养小学生的初读课文的能力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初读课文的活动,本身就包含有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在初读课文时中,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初读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功夫,学生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
3.以读生趣。课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在读书感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或是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的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并掌握初读课文的方法。例如,在讲《郑和远航》一课时,文章中提到的郑和在远航过程中战胜凶险,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危险,一是凶险的海浪,二是海盗的袭击。在讲到这个部分时,我联系了学生看过的动画片《海尔兄弟》,这部动画片中人物遇到的风险也可能就是郑和遇到的,学生在学习时就能主动去联想郑和可能遇到的凶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快掌握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工具书主要是字典和词典。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初读课文的能力的基础,是初读课文的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养成随时翻阅字典查字的良好习惯,才具备了初读课文的的条件。小学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为小学的初读课文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会小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读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应学会以下几种主要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精读,不仅要了解课文大意,还要深刻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经过自己消化以后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基本原理,最后还要区分出需要记忆的部分和需要学会应用的部分,并努力达到记忆和运用的要求。
小学生经常阅读的报刊、童话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课外读物,可采用略读的方法,但对其中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可适当采用精读的方法,作点摘录,写点心得。只有把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2.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专心读书、加深理解、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积累有用的资料。
3.要善于抓住重点。小学生所学的文章主要以写人、记事和写景为主。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学生就要学会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用什么事情来体现人物这个特点的;在阅读记事性的文章时,要善于找出记事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其中又以事情的经过为重点;在阅读写景的文章时,还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学会抓住一篇文章的重点,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使之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交流学习、小组互动学习和个人独立初读课文的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第五、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
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教师应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敢提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善疑,还要教给学生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寻求解答的能力。
而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在初读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学生在接触到这个课题时就要能够提出一些疑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等等问题。这样提问是因为文章的标题集中反映了课文的内容。弄清这些问题就明确了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就能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学到一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初读课文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充分的提高。
此外,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外,还要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学有成效。同时,培养学生初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教与学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读课文的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