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乡饮宾,即乡饮酒礼之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
清代乡饮酒礼于每年正月十五与十月初一各举行一次,由各府、州、县正印官主持,在儒学明伦堂举行。参加乡饮酒礼的嘉宾统称乡饮宾,乡饮宾分为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诸宾皆本籍致仕官员或年高德劭、望重乡里者充之,乡饮宾之人选由当地学官考察,并出具“宾约”,报知县(或知州、知府)复核。复核通过后还要逐级上报,由藩台转呈巡抚,由抚院咨送吏部,由吏部呈皇帝批准。被皇帝批准为“乡饮宾”的人,朝廷都要赏给顶戴品级,地方政府还要赠送匾额以示祝贺。若好有一比,当年之乡饮宾犹今天之县政协委员,行乡饮酒礼犹今日之召开县政协大会也。
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皆有名额限制,以乡饮大宾为尊,名额一人;乡饮僎宾次之,名额一人;乡饮介宾又次之,名额数人;乡饮众宾更次之,名额多人。乡饮诸宾名目各异,犹今之请客宴饮,有主陪、副主陪、主宾、副主宾、众宾客,但不好一一对号入座。“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乡饮酒礼只不过是古代礼仪之一,而繁缛琐碎若斯,“礼之失,烦。”繁琐的东西终究要简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过简又会干瘪,正如当今世界所追求的物质文明,干瘪瘪的,不再晶莹润泽、绚烂多彩,惟见物欲横流、声色货利。
参考/s/blog_5c4eab5e0100kl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