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选择,但是决定命运是放驴屁。那是用结果来推论原因的扯淡。
给点长文给你参考。
性格决定命运,真是人生恒固的定律?要在理论上论证它,如果用孤立的、静态的观点看问题,恐怕用上几十万言也难以对它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经验告诉我们,缺少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问题,其结果是不能按照世界本来的面貌如实反映客观现实。要检验这个命题的客观真实性,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去对待。在这里我试图绕开一切繁琐的理论分析和推导,用一种近乎直白的语言和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例作一复写。
在破读这个命题之前,我们对“性格”和“命运”这两个概念先来作一个基本的解读。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由于各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一样,所接受的熏陶不一样,加上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潜移默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类型的性格。简单地说,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什么是命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人的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遭遇,多指遇到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认识了何谓人的性格和命运,也就认识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不是先天就安排好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活动着(带有情感)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再来看“决定”一词的义项:①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②客观规律促使事物一定向某方面发展变化。放在这个命题中,无论取哪个义项,都没有改变事物固有规定的属性。既然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结局都有它各自的运动方式并与周围环境发生着联系,那么性格对命运是否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相互关系中去寻找答案。物质运动观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命题,只有当它与周围事物处在孤立的、静止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它不受环境影响而改变,以一种公式化的路径对号入座就是了,什么样的性格注定什么样的命运,这种绝对化的性格决定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实际是不存在的。
如果按照这个命题,世界上就不存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也不存在同有相似性格的人其命运却千差万别的现象。然而,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事例比比皆是:一些人在原单位处处受到压制,而跳槽到另一个单位却如鱼得水;一些具有真才实干却不善阿谀奉承的人在官场上失意,而一些居心不良靠金钱贿赂的人却如日中天;一些人从国家利益出发,勇于揭发贪官,到头来却遭到暗算报复,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什么一些忠于职守的人在关键问题上因一句真话被人利用而断送了前程;为什么在一个政权机构里,当没有产生对立面时,班子成员个个扬眉吐气,而当发生权力之争由他人取代领导地位时,原班子人马境遇却逆转直下,有的甚至成了阶下囚。难道他们的命运遭际一开始便是由性格决定了的吗?即使“知识决定命运”这个较为客观的命题也非全然,像“*河蟹*”期间,在“知识越多越*河蟹*”的口号下,知识分子被沦为“臭老九”,曾酿成多少人的悲惨命运。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将绝对化了的“性格决定命运”作为人生定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人们固然可以列举出许多成功者和失败者与个人性格差异有关的事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它看作是决定命运的全部。从性格走向命运,这中间有一段及其复杂的过程,它因人而易,或机遇、或伯乐、或时势、或一次偶然犯错拒绝包容,都会走向事物的对立面。因此,把“性格决定命运”当作人生不变的定律不宜在单位团体中渲导,尤其是企业的领导。那些经常用性格决定论作为法宝的人,从某个层面上说,是以集团或长官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其中不乏自私。假如一个团队,人人都象鹅卵石一样无梭无角,这个团队便是长官或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团队里的每个人基本上是归属于利益的工具。如果这个团队性格各异,搭配合理,相互补充,岂不是更好。所以,好的集团单位不应提倡性格改变就导致命运的改变,而是在尽可能保证成员性格不变,多创造一些环境多创造一些机遇给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成员的命运当然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命运的变数很多,性格并不再起决定作用,只起着辅助作用。比较这个命题,也许“知识决定命运”更符合客观实际,但要将它作为人生定律在一定条件下似还存在缺陷(这里不再累赘)。据此将“知识决定命运”修正为“知识改变命运”才是我们应该积极倡导、遵循的科学人生观(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