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急!学会与学派的区别与联系 还有无形学院的概念

急!学会与学派的区别与联系 还有无形学院的概念

学会

由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个学术领域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如语言学会、物理学会等

学派

世界学术中的学派自古有之,它的形成史源远流长,派别形形色色,多不胜数。“学派”一词的英文为“school”(它与英文“学校”同音异义);德文为“Schule”;法文为“e'cole”,皆源于希腊文“skhole”一词。英文的“school”(现代含义包括“学校,学院,学习,学业,授课,求学,全校学生,学派,流派,门生,弟子,训练,锻炼”等)注1由希腊文“skhole”→拉丁文“schola、 scola”→古英语“scol”→中古英语“scole”演变而来。希腊文“skhole”一词的本义为“踌躇、阻止、抑制”,引申义为“空闲,闲暇”。古希腊市民(拥有市民权的男性自由民)一般不参加日常劳动和工作,日常劳动和工作皆由奴隶和下层人负担,因而古希腊文中没有“skhole”(空闲,闲暇)的对应词“劳动,工作”,只有skhole的否定式存在。古希腊拥有“闲暇”的人,大多为贵族和男性自由民,他们以拥有大量的“闲暇”为荣。在充足的闲暇消遣时间中,这些“闲人”要么作诗,作曲,绘画,听音乐,健身,打猎,要么探讨自然科学和哲学,尤以相互讨论学问和辩论真理引以为时尚,古希腊“学问”便由这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产生而来,“闲暇”成为古希腊人创造思想、学术和文化的基本前提条件。在这种相互讨论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为满足“学习”和辩论需要的“讲学场所”、“辩论园地”和“公***讲演场所”应运而生,因而“skhole”开始派生用以指“讲学场所”(即现代人所称的“学校”和“学院”)、“辩论园地”和“公***讲演场所”。有了这些场所,必然会有“讲学者”和“听讲者”,“skhole”进而派生用以指“学习,学业,授课,求学,门生,弟子”等等。现代英文“scholastic”(现代含义包括经院哲学家,学究,学生)便由希腊文“skhole”(讲学场所=学校)→希腊文“skholazeine”(学习)→希腊文“skholastikos”(好学的,博学的)→拉丁文“scholasticus”(好学的,博学的)演变而来。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柏拉图学园”(由此形成了“柏拉图学派”,又称“学园派”)、“路凯恩学校”(公元前335~323年,雅典城外亚里斯多德任教的学校)、“莱森学园”(亚里斯多德派讲学的学园)等等中的“学园”,大多以拉丁文“lyceum”(学园,讲学场所,学术讲演场所)表示,它在当时实与拉丁文的“schola”(讲学场所)的含义大同小异。

随着拥有“闲暇”又好学的“闲人”探索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风气蔚然形成,师生关系自然应时而生,以致以师承关系为中心,或以文化和学术活动倡盛地区为中心,或以博学者为中心,或以观点和学说相近为中心的“学派”随之诞生。

“学派”一词在中国早已有之,它最早有可能出现于《明史》。《明史·卷二八三》(列传第一七一)载:“阳明学派,以龙溪、心斋为得其宗。”当然,“学派”一词虽然最初有可能出现于明代,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的“学派”始于明代,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学派已初露端倪。中文古籍中不乏“学堂”(中文“学校”之旧称)、“讲堂”和“书院”的记载。凡有学堂、讲堂和书院之地,自然有“讲学”存在。世有“讲学”,必然有“讲学者”与“听讲者”存在,从而使得“讲学者”与“听讲者”两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和学问师承渊源随之而生,由此形成“师承性学派”势在必然。先秦诸子百家便是古代的一种学派,尤以他们当中的儒、墨、道、法四家所体现出的“师承性学派”特征最为显明。这种因出自于同一师门且学术观点相同的“师承性学派”,在中国古代史上不乏其数。《辞海》“学派”词条解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指的便是这种传统“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可以形成“师承性学派”,同样,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学派”,或曰“地域性学派”(包括院校性学派),或曰“问题性学派”,例如近代后西方经济学界相继涌现的芝加哥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瑞典学派、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等“地域性学派”以及重农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等“问题性学派”。

综上可见,东西方学派的形成,大致有赖于三种因缘:即师承、地域、问题,因而大体上可归为三类:即“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三者互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划分界限绝非泾渭分明。中国古往今来的这些学派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皆为“汉学派”(以汉学为研究对象)。而当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地域由一群长期以“壮学”为研究对象的草根学者形成的地域性“八桂学派”的横空出世,终于打破了自古以来“汉学派”独领风骚的局面。。(摘自黄现璠研究专家陈吉生教授撰《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一文,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6:1209-1210

无形学院的概念

一词首先出现于Robert Boyle 于1646年和1647年写的两封信中,信里描述伦敦小酒馆中的午餐会,当时尚无正式的期刊出版,科学家总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书籍,而且透过私人通信、书店浏览和私下传阅等方式来进行交流,此即为无形学院。

科学家一方面生产资讯,将研究成果透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管道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寻求资讯,亦借由正式与非正式的传播管道得到资讯,正式的传播管道以图书和期刊为主,非正式的管道则包括出席会议、电话交谈、私人通信、以及交换论文初稿等。经由非正式的社交接触与资讯交换,科学家建立起彼此的友谊与讨论的习惯,掌握最新科学发展的讯息,此非正式管道即形成无形学院。

广义的无形学院,泛指科学家之间一套非正式的沟通关系,此现象迄今依然存在,所以,探讨学术资讯传播与寻求行为上,无形学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