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溯源头是成语研究者最为重视的一个工作。《辞源》、《汉语大词典》等书的编者、作者在探溯成语源头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总的看,很多成语仍存在源头不清、源头不准,甚至没有源头的情况。《成语源流大词典》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如成语“赴汤蹈火”,《辞源》以《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为源头,《汉语大词典》例句最早只举《三国志·魏志·刘表传》注引《傅子》:“今策命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成语源流大词典》则认为“赴汤蹈火”一词本源为《墨子兼爱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之语,并举《韩诗外传》二五章“命入朝廷,如赴汤火”为源头。这样将这条成语的源头向前提了一大截,而且无论从意思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站得住脚的。
对成语流变的梳理,是《成语源流大词典》的一个重要特色,它填补了词典界在这方面的空白。这项工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成语的表现形态,还让我们非常清晰地了解到成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如“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例子取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和《朱子语类》。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为“平易近人”,明清亦有“平易近物”、“和易近人”、“乐易近人”及“平易近情”等变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避讳对语言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一条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
《成语源流大词典》不仅考察了成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变式,还考察了成语的缩略形式及其引申形式。如“抛砖引玉”一条,词典列出了它的缩略形式“抛砖”、“砖引”、“砖抛”、“引玉”等;“旁敲侧击”一条,词典列出了它的引申条目“旁敲正击”等。
基于对成语源流的考证,《成语源流大词典》在对成语语义的解释上有诸多发现和新见,进一步丰富了成语的语义内容。如“恍若隔世”,一般词典多解释为“多表示由于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慨”。本词典则指出,古人在使用这条成语时还常有另一个义项,即“形容优美的境界令人神往,好像换了人间”,并举明袁宏道等人例句,很有说服力。
《成语源流大词典》在释义时,还适时采用古人注疏,使得对成语本义的理解更加准确。如“空穴来风”,《成语源流大词典》认为语出《庄子》“空门来风,桐乳致巢”,并引司马彪注:“门户空,风喜投之,桐子似乳,着叶而生,鸟喜巢之。”由此可见,“事出有因”是这条成语的本义。现在一些成语词典将“空穴来风”释成“事出无因”,是没有根据的。
《成语源流大词典》在使用考证材料上十分严谨,讲究学术规范。本书是以探源溯流为特色的,故对材料的最初性和原始性十分重视。如“竭泽而渔”一条,《成语源流大词典》在举出了《吕氏春秋·义赏》的例子后,又列出了《文子·上礼》、《文子·上仁》、《淮南子·本经训》、《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人间训》等出处。其副条“干泽而渔”,在举出《说苑·权谋》的例子后,又指出“语并见《琴操·盘操》、《孔子家语·困誓》等”。可以说基本上把有关这一成语的相关资料都列出来了。本书作者有很强的版本意识,它使用了上千种古代典籍,基本上都是被学术界公认的较好版本。如《二十四史》选用的是中华书局标点本,四书五经用的是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注疏》,《红楼梦》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家评”本等。好的版本,既保证了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又十分方便阅读者查阅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