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有对中国的描写。
中国作为战场和情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我们在上一节里指出过,巴洛克流浪汉小说与传教士们的报道和著述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性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aet)。传教士们的著作既是当时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当时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而巴洛克流浪汉小说则和传教士们的著作一道,折射出当时的历士语境和社会氛围。
不过,巴洛克流浪汉小说虽然利用了传教士们的著作,接受了传教士们的观念?救世史思想,但并没有因此而彻底失去自身所特有的文学话语特性和审美理想性质。到了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情况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与传教士们的著作之间所存在的已经不再是一种互文关系,而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引文关系(Zitat)
近而言之,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整个地变成了传教士著作的文学图解;在这两种文本之间,我们不难索引出巨细不等的对应内容。借用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论述,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巴洛克流浪汉小说多少还有点"莎士比亚化"的倾向,而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则整个地陷入了"席勒席勒化"的窠臼之中,即它们把自己的人物完全看作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具体一点说,就是看作是救世主思想的传声筒。
目前来看,有关中德文化关系的论述大多对这两类小说重视有加,甚至还有拔高它们的历史地位之势。如果我们只是把其当作历史资料,资之以某种考证和索引,它们的确还是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的。但是,就我们所理解的中国形象研究而言,无论是在认知价值上,还是在审美价值上,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似乎都远远不及巴洛克流浪汉小说。
不过,话说回来,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毕竟构成了巴洛克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并在某种角度和某种程度上成为整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史的一个环节。透过它们,我们可以全面地掌握欧洲当时极其嚣张的救世史思想。因此,介绍和分析巴洛克政治小说和爱情小说,对于我们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将选取其中的三部代表作品作为考察对象,它们是:克利斯蒂?W?哈格多恩(Christy W.Hagdorn)的《埃关,或伟大的蒙古》(Aeyguan,oder der GrosseMogol)、艾伯哈特?维尔特?哈佩尔(EbehardWernetr Happel,1647?1690)的《亚洲的奥诺嘉姆博》(Der Asiatische Onogambo)以及鲁道尔夫?伽塞尔(Rudolf Gasser,)的《挑战》。
哈格多恩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我们查阅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文学史书、百科全书及文学词典,似乎很难找到有关他的详细介绍。据说,哈格多恩为人有些"趾高气昂"。恐怕正是因为他的这副狂傲性格,他才敢大胆地描写中国。严格说来,《埃关》不能算是哈格多恩的代表作。它发表于1670年,是一部未竟之作,叙述了一个战争加爱情的浪漫故事。
仔细对照之下,我们发现,无论是就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说,或是从叙述技巧来看,《埃关》都与卫匡国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雷同性,甚至连卫匡国卫匡国诗意记述的战争小插曲,哈格多恩也照搬不误,例如有关中国的亚马孙女王(即秦良玉)的描写。但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上述两部文本之间的雷同性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文学史事实,许多学者也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人们为了拔高《埃关》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还是要么把它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相提并论,要么强调它与法国通俗小说家拉?卡尔普莱尼德(La Calprenede)的作品之间的联系,而对《埃关》与《鞑靼战纪》之间的关系缄默不语。
我们并不否认,《埃关》这部小说在某些细节上受到了卡尔普莱尼德的影响,但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讲,《埃关》依据的是卫匡国卫匡国的《鞑靼战纪》。这点连本来对此视而不见,或重视不够的瑞士学者常安尔也无法否认:整个地看来,哈格多恩描述了明王朝覆灭和满清王朝征服中国的历史过程,这点一如卫匡国卫匡国在其《鞑靼战纪》中所作的报告。哪怕是Taitung抢新娘这样一段戏剧化的故事,我们在卫匡国卫匡国笔下也可以找到详尽的描写。
整个地看来,哈格多恩描述了明王朝覆灭和满清王朝征服中国的历史过程,这点一如卫匡国卫匡国在其《鞑靼战纪》中所作的报告。哪怕是Taitung抢新娘这样一段戏剧化的故事,我们在卫匡国卫匡国笔下也可以找到详尽的描写。顾名思义,埃关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那么,埃关又是何许人也?对此,瑞士学者常安尔倒也直言不讳地承认,埃关的原型乃是《鞑靼战纪》中的海盗郑兰龙。
关于郑兰龙,《鞑靼战纪》是这样交代的:他出生于福建省,凭着机智和敏捷从低微的出身爬到了海盗头目的位置上,绰号"一官",大名鼎鼎,人所***知。作为海盗,他里通外国,既为葡萄牙人服务,也为荷兰人办事,还掌握着同印度人的贸易。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私下还打算当皇帝。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再次发挥他那低贱的品性,同鞑靼人秘密勾结,把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南明王朝置于死地。他因此而被封为南平王。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鞑靼人对他表面上恩惠有加,背地里却密谋算计,有一次强迫他跟随一位王爷进京,并趁机逮捕了他。
那么小说中的埃关呢?其仆人艾克思通(Exton)告诉我们,埃关就是郑兰龙,换言之,埃关乃是郑兰龙的别名:"这位海盗头目名叫郑兰龙,是我主人中幸存的一位。近来他又叫自己埃关。"[46]但是,埃关的出身在小说中一直是个谜,他本人对此也不甚了了。
他仅知道,他并非汉人,而是出生在蒙古人的王国里(当时还叫西夏)。他从一位神父口中得知,他是背负着神的使命来到人间的。所以,他才对天发誓,他将不负天意,"济贫助弱"。可见,埃关其实是骑士化了的郑兰龙。在哈格多恩笔下,他由一个自私自利的海盗头目变成了一位敢为天下打抱不平的骑士。事实上,非但埃关一人,《埃关》中的其他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直接从《鞑靼战纪》中搬抄过来,略加骑士化之后塑造出来的,诸如崇德皇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叛卖国家的吴三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