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利盖蒂的音乐创作

利盖蒂的音乐创作

于利盖蒂的音乐创作,英国著名音乐学者保罗·格利菲斯在他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所撰写的“利盖蒂”条目中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匈牙利时期;二是从1956年至歌剧《伟大的死亡》;三是自歌剧《伟大的死亡》以后。 1956年,利盖蒂到了奥地利,开始了他在西方的音乐创作。初到异国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压倒利盖蒂,在施特克豪森、艾默特等电子音乐大师的帮助下,利盖蒂加入了设在德国的著名的科隆电子音乐实验室。此后,利盖蒂的创作受到了电子音乐创作思维的极大影响,产生了一批世界瞩目的作品,确立了利盖蒂世界级作曲家的地位。利盖蒂认为:“声音总会使他产生各种颜色、形式等方面的联想。反过来颜色、形式也会使他产生联想到声音。我写的是不纯的声音,受到了污染的声音。”②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管弦乐曲《幻影》(Apparitions)、《大气》(Atmosphères),合唱曲《安魂曲》《永恒之光》(16声部合唱曲),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长笛与双簧管双协奏曲》,弦乐队与13件乐器的《室内协奏曲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管风琴曲、电子音乐作品、室内乐、钢琴曲、羽管键琴曲、竖笛曲和100只节拍器的《交响诗》等作品。这一时期是利盖蒂最重要的创作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利盖蒂一直追求的创新观念、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

管弦乐曲《大气》是利盖蒂的成名作,是受巴登的西南德国广播协会的委托,为悼念1960年9月25日在南非一个国家公园因车祸而丧生的英籍匈牙利作曲家塞伯(M.Seiber)而创作的。1961年10月22日在德国多瑙厄辛根首演。这部音乐被英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力克(Stanley Kubrick)用于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的配乐,以此来描写充满神秘色彩的太空环境。

关于《大气》的创作,利盖蒂本人是这样说的:“作为作曲家,我最基本的目标是使音乐形式的音响内容重新活跃起来。现代作曲中一些并不直接以音乐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因素,我认为都只是次要的……我认为重要得多的是发现新的音乐形式与新的表现方式。我个人的发展始于序列音乐,但今天我已超越了序列主义,在《大气》中,我试图排斥对待音乐的结构主义立场……建立一种新的音乐织体概念。在这类音乐中没有‘事件’,而只有‘状态’,只是一个没有人烟的,想象中的音乐空间。音色通常只是音乐形式的一种工具,现在却摆脱了形式而自成一体。”“……音乐是以一种新型的乐队声音来体现的,音响的织体是那样的稠密,以致交织在一起的一件件乐器的音响都融化在总的织体之中,而完全丧失了各自的个性。……总谱的开本因而也是不寻常的,用了87行谱表,因为弦乐器全部都用分奏,每个演奏员都各有一个声部。”③

利盖蒂试图摒弃传统的作曲方法和当时流行的序列音乐技法,通过一种新的音响组合方式来进行音乐创作,这种新的音响结构方式即“音块”(toneclusters)技法。“音块”就是把全音、半音或微分音叠置起来,而形成一种新的集合体。这种技法最初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作曲家考埃尔的作品中,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也使用音块技法。到了利盖蒂手上,作曲家把“音块”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全面地应用到他的创作之中。利盖蒂并不满足前人对“音块”比较自由的写法,比如,彭德雷茨基等作曲家在使用“音块”手法时,他们只给出了一个大概的发音范围,而对于“音块”中究竟包含多少音并没有明确地写出。利盖蒂采取了一种更为独特的写法,他不采用那种较为自由的、即兴式的作法,而是对需要演奏的每一个音和每一个细微的节奏都准确地写了下来,同时把“音块”的音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利盖蒂式的“音块”手法。其中,应用了利盖蒂所创造的独特技法——“微复调”手法。

何谓“微复调”?“微复调”具有怎样的特征?关于这一问题,利盖蒂本人曾经这样解释:“我把这种作曲技法称作微复调,是因为每一个单独的音响事件都潜藏在这个模糊的复调网中了。这个织体如此的稠密,以至于每一个单独的声部本身已不再被听得到,而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是作为高一层次的整个织体。”④上海音乐学院陈鸿铎教授在论述《利盖蒂微复调写作技法初探》一文中,对“微复调”作了深入详尽的论述。通过分析,陈教授认为利盖蒂“微复调”手法的典型特征是:“1.微复调是建立在先行声部与模仿声部同时进入的模仿复调基础上的,这种模仿是这种多声部织体的一种组织手段。模仿的形态既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模仿形态的混合。2.声部划分以单件乐器为单位,它是微复调的‘微’在配器法上的具体体现。3.各声部应具有旋律性的运动(即在音高上有起伏变化),但旋律的进行基本上限于较小的音程范围内,这是微复调的‘微’在横向上的体现。4.纵向上每个相邻的声部之间都保持在二度的距离以内,这样就使整个织体构成一个密集的网状,这是微复调的‘微’在纵向上的体现。5.在节奏上每一个声部都有极细微的差异,即任何一个声部在节奏上都没有任何相同之处,尽管这些微小的差异有时已让人无法分辨,这是微复调的‘微’在节奏上的体现。”⑤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利盖蒂运用他那细致、精密、独特的手法从配器法、节奏以及纵横交错的声部,为我们编织了一幅包罗万象、色彩斑斓的音乐网。这一技法在《安魂曲》中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利盖蒂把“微复调”的技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声乐作品。 这一时期是利盖蒂创作最为成熟的阶段,无论创作的构思、观念,还是创作的技法、手段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这一时期利盖蒂所创作的作品主要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中提琴奏鸣曲、由六声部演唱的《无聊的牧歌》、圆号三重奏《怀念勃拉姆斯》、钢琴练习曲(***三卷)等。

下面以利盖蒂的《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的第一首为例,来观察利盖蒂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现的新变化。利盖蒂***写了三卷钢琴练习曲,前两卷每卷各有6首,第三卷写了3首。从这些钢琴练习曲的创作构思上看,利盖蒂似乎在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织方法,他一改往常喜欢采用的诸如“音块”或“微复调”“旋律在小音程内变动”等技法,而主要建立在更为明确的调式、调性之上,和声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强调节奏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各种复杂交织在一起的节奏,左右手不同步的复节奏,以致多层不同节奏的叠置,改变了以往利盖蒂所注重的以追求“音色”效果为主要目的的创作手法,让听众觉得利盖蒂的探索,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传统音乐手法的回归。第一首练习曲从谱面上看,利盖蒂把左右手的音乐材料分布在两个不同的调上,右手是没有任何升降记号的调号,而左手有五个升号,节奏上的复杂变化是这首练习曲的主要特点之一。从构思上看,作曲家试图制造出一种如练习曲标题所示的“混乱”效果,种种复节奏的变化、两只手重音点的交错变化、在音乐速度极快的情况下,两只手在瞬间要求做到的节奏、重音转化,虽然满足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却给演奏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难怪钱仁平先生在听了瑞士日内瓦室内乐团的一位女钢琴家,演奏这首练习曲的现场音乐会后写到:“那位孱弱的女钢琴家弹完《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的第一首时快挺不住了(幸好节目单中也只准备了一首)。她的眼睛紧张地盯着乐谱,一秒钟也不曾移开,对应着双手,左右肩不停地交错抖动。虽然那时我对这套作品的信息全无,更谈不上有乐谱,但我能感觉的是利盖蒂的左、右手声部各不相同的序列折磨着她。……直到一年前,我从赵晓生教授手中获得这套作品的复印件,我才真正知道那位女钢琴家的了不起,利盖蒂的了不起!”

可见,利盖蒂的钢琴练习曲无论从他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还是从实际的演奏效果,都体现出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上的转变,他的创新精神永远激励着他不断地追求新的探索、新的实践。特别是成名后的利盖蒂,仍旧保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激情,时时处处从他的思想里喷发出前人所没有的火花,深深地影响着其身后的音乐创作实践。

2006年6月12日,伴随着他心爱的音乐创作事业,利盖蒂的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对于利盖蒂的去世,德国著名的朔特音乐出版公司在其网页上评价道:“乔治·利盖蒂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利盖蒂走完了他传奇的人生历程,但是他一生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给20世纪的音乐创作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