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壮文的历史发展

壮文的历史发展

方块壮字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成形阶段、流传阶段、盛行阶段: 方块壮字成形之前,壮族先民曾借用汉字来记录壮语,这对方块壮字的成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借用文字是方块壮字的雏形。据记载,这种雏形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例如扬雄《方言》中的“犩,牛也”、“(黑+虎),式八切,虎也”、“蚆,鱼也”等都是记录壮语词所用的汉字,其中“犩”是壮语的vaiz(水牛),(黑+虎)是壮语的guk(虎),“蚆”是壮语的bya(鱼)。“犩”、“(黑+虎)”后来都成了正式的方块壮字(见《古壮字字典》)。又如《后汉书·南蛮传》有“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的记载,其中“仆鉴”“独力”,千百年来一直无人知晓其义,唐太子李贤云:“仆鉴、独力,皆未详。”现代专家经过严密考评,终于发现这四个字是壮语记音用字,即:

“仆”,中古音韵地位是滂母、宥韵、开口、三等、去声、在流摄,拟音是*phi?u。比较接近壮语表示人一类的量词的读音:boux[pou]。“鉴”,中古音韵地位是见母、鉴韵、开口、二等、去声、在咸摄,拟音是*kam。比较接近壮语的gamj[ka:m](岩洞)。“仆鉴”组合起来的壮语音义就是bouxgamj(住在岩洞里的人)。这个词的意义体现了一部分壮族先民穴居的特点。《隋书》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竾,俱无君长,随山洞面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独”,中古音韵地位是定母、屋韵、合口、一等、入声、在通摄拟音是*duk。比较接近壮语中表示动物一类的量词duz[tu]。“力”,中古音韵地位是来母、职韵、开口、三等、入声、在曾摄,拟音是*li?k。比较接近壮语的lwg。“独力”合起来的壮语音义就是duzlwg——孩子。虽然壮语的duz一般用于表示各类动物的名词之前,但有时为了修饰上的需要,也可以用于表示各类人的名词之前。这句“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就可以解释为“扎起洞人一样的发结,穿上孩子一样的衣服。”

“仆”“独”“力”后来也进入了壮语方块字的系统,分别成为壮语boux、duz、lwg、的记录符号(见《古壮字字典》),而且在此 上还造了新字,如“口+独”——doeg象声词,“独+下”——doek落,“独+禾”——dok榨,“劧”——lik剥,“釛”——lit戒指,“子+力”——lwg子女等。 直至在后来被人称为壮族史上第一部公之于世的以方块壮字书写壮族民歌的集子《粤风·僮歌》中,仍保留大量的早期人们借用汉字记录壮语词的痕迹。例如:

原文字:宽介留么妹?

宽的歌智广。

宽介留么妹?

宽解闷双巡。

壮语: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dwg gociqgvangj.

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gaijmbwq song coenz.

汉义:唱什么呀妹?

唱个智广树。

唱什么呀妹?

唱个消愁曲。

可见,早期的壮语记音汉字是方块壮字的前身,它至少萌芽于汉代。 方块壮字以汉字的读音去记录壮语词的读音,难于达到准确性,因为汉语语音和壮语语音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用前者去记录后者,必然有误差,而这种误差则使文字失掉科学性。

由于方块壮字上述的缺点,使它在公***场合很难有立足之地,只能囿于民间小范围内流行,不为历代政府和学校所采用,这就限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

不过,这些壮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所以使用的人也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