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学前儿童思维的类型

学前儿童思维的类型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

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分类活动是研究思维过程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因为分类操作包括一系列的复杂思维活动,如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种和类的关系等等,由此可以观察到思维发展的不同情况[7]。因此,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中,有关分类的研究较多,对专门研究儿童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的相对欠缺。根据儿童心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可以推测学前儿童分析与综合的发展,将由借助事物具体形象的感知水平的分析与综合,逐渐过渡到借助语词的抽象水平的分析与综合。在比较方面,学前儿童往往先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位,然后学会找出物体的不同之处,再学会找出物体的相同之处,最后学会找出物体的相似之处。在概括方面,学前儿童由表面的、具体的感知经验的概括水平,逐渐发展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接近本质的概括水平。但是具体在什么年龄出现这些变化,尚有待研究。

我国学者王宪细等人的有关研究表明,4~9岁儿童分类的发展,大致沿袭了这一顺序:不能分→依感知特点分→依情境分→依功用分→依概念分[8]。王宪细等人认为,依据感知特点分类,是儿童最初级的综合和概括。因为依据当前感知到的具体属性进行分类的,就意味着离开了感知到的属性就不能归类了。依据情境分类,是指依据生活经验中的具体情境进行分类,比如将医生、药、针具、护士服分成一类。这看起来似乎还是建立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但是它不再是当前直接感知的属性,而是生活经验中曾经发生过的感知印象的再现,稍有进步了。按照功用分类,更是脱离了具体的感知属性,而表现出儿童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解,体现了初步概括的能力。比如将锅碗瓢盆和餐桌椅分成一类,表明儿童已经理解这些工具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用来做饭或者吃饭的。那么儿童的分类水平具体是如何发展的呢?王宪细等人发现,4岁前儿童基本上还不会分类,5~6岁是分类活动有较大变化的年龄阶段,6~7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能够依据事物的功用和本质特点来分类。这说明他们抽象概括能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另有学者采用自由分类的方法,对3~7岁幼儿在只有“形状”和“大小”二维属性条件下的分类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5岁幼儿多按照大小进行分类,而6~7岁的幼儿多按照形状进行分类。这说明3~7岁之间,幼儿体现出由“按大小分类”到“按形状分类”的发展趋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