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客家方言与文言实词

客家方言与文言实词

生命中总有这么一些浪漫的邂逅,初识之时无甚心动,再见方觉宛如故人。呃……我说的是与“文言实词”的邂逅。[狗头保命]

作为一个从小说着母语客家话长大的客家人,我那依稀朦胧的记忆之中,仍有许多客家词汇无法与普通话中的“学名”一一对应。这其中的一些客家词汇,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彻底逝去了。而另一些,却在我学习古文的过程之中,将它们与文言实词一一对应起来了。

我们都说“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是啊,语言是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客家话本是中原的语言,但随着客家人迁来南方之后,便不再随着中原地区的社会变迁而变化。因此,中原的语言一直在跟着社会变,但客家话相对而言却几乎静止了。因此,客家话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词汇与语法。其中有很多,都是与我们所谓的“文言词汇”和“文言语法”相通的。

小时候,在我们村,大人们说“买米”“卖米”从来都是说“di米”“tiao米”。而买卖其它的东西则说“买”和“卖”。

我一直很郁闷,为什么买米要说“di米”,卖米要说“tiao米”,“di”和“tiao”又分别对应着哪两个汉字……直到后来读到《春秋左转》,才恍然大悟。在《春秋·庄公二十八年》中,有这么一句话——“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鲁国发生饥荒。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向齐国购买粮食。

其中的“籴”念di(二声)。“籴”就是“买米”的意思,原来,小时候长辈们所说的“di米”就是“籴米”。

跟“籴”相对的,就是“粜”,念tiao(四声)。粜米就是卖米的意思。

为什么“买米”与“卖米”就非得说“籴米”与“粜米”?这其中关系到古代统治者平抑粮食价格的一些政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本文不作延伸。

“籴”“粜”二字,在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阅读板块时常会考到。比如说,在一篇节选自《宋史》的文言文中,就有这么一句话: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它的意思就是:于是评论青苗法,认为它只有惠及百姓的名声却没有惠及百姓的实际,虽有眼前利益但却成为常年的祸患,希望停止青苗法而恢复常平籴粜法。

“籴”与“粜”,就是藏身于客家话中的文言实词。

2019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真题中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这篇文言文的下面,有这么一道翻译题: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这句话没什么特别难翻译的词,唯一的难点,也许就在于那个“短”字。在现代汉语中,“短”就是“不长”的意思。但是在这里,“短”字后面带了“贾生”一词。既然带了宾语,那么在很大概率上,这个“短”字是要作动词解了。“短”字作动词解时,应该怎么解呢?很多人都会犯难。

我看到这个“短”字,首先想到的是,好几年前,老家一位长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这位长辈文化程度不低,然而际遇不佳,留在村中务农,一生困顿。有一个夏天,他坐在村头的竹林下,对着我们一群小孩感慨今昔,道:“我年轻时,本也有机会到广州深圳去闯一番事业的,只可惜,年少无知,被父母短了,觉得还是务农稳重,至少饿不死,最后错失了良机。”

那时的我听了,也是唯独无法理解他话中的“短”字的意思。什么叫“被父母短了”。不过,根据他话中的上下文推测,“短”字大概就是“劝阻”的意思吧。

由此进一步推测,所谓“短”,大概就是说一些劝阻、打击别人的话吧。

在上述的那道高考古文翻译题中,“短”就是“说一些中伤别人的话”,就是“诋毁”的意思。那整个句子翻译过来,就是:

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客家话中的“短”,与文言文中的“短”,都表示“说一些中伤、打击、劝阻别人的话”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古文留存在客家话中的词汇。

客家人也从不说“省钱”,而只说“悭钱”(粤语也是)。“悭”在文言文中,多表示“缺乏”。如成语“缘悭一面”,就表示:缺少一面之缘。在方孝孺《应召赴京道上有作》一诗之中,就有“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一句。意为:想要买酒消愁,却酒钱欠缺。

荀子的《劝学》之中,有“吾尝跂而望矣”一句。其中的“跂”表示:提起脚后跟,踮起脚地站着。客家人亦从不说“站”而只说“跂”。比如坐久了站起来一下,用客家话说是“跂下”(粤语亦然)。

学习古文的过程,于我而言,就是一个不断拾起自己的母语中的词汇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着实有趣又刺激,催促着我愈钻愈深。学习古文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一位又一位故人重逢的过程。

当然方言之中,还有很多古汉语中的词汇。本文挂一漏万,无法穷举,欢迎大家一起来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