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源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西部亚得里亚海沿岸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理专用名词。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由岩溶作用产生的各种地貌现象。如石芽、溶沟、溶斗、峰林、溶洞等。这类地貌在各种可溶性岩石(严格说是易溶性岩石)中都有表现,但在碳酸盐类岩石中最为发育。有些碎屑岩,由于含有大量的钙质胶结物,也能形成一些岩溶地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
雅丹地貌:是风成地貌的一种,主要发育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受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吹蚀和堆积地貌。湖或河流的堆积阶地受强烈风蚀作用后形成各种形状的残留地形,呈柱状的称风蚀柱,呈城堡状的称风蚀城堡或简称风城,成片分布的断垣状残丘称“雅丹”。
丹霞地貌:指层厚、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地貌。该地形因在广东仁化附近的丹霞山表现而得名。此外在广东罗昌、坪石、南雄一带,福建永安、泰宁、武夷山,淅江方岩,四川青城山,河北承德等红色砂砾岩分布区也有出现。因其形态类似岩溶,又称“假喀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