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 (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 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晋书·王羲之传》亦载。
释义用法 东晋谢安对王羲之说:人到中年容易动感情,每与亲友分别,就忧闷几天。王羲之认为需要靠丝竹乐器来陶冶情性,排忧解愁。后用此典指中年的心情,也形容演奏音乐。
用典形式
中年丝竹 宋·辛弃疾:“试问东山风月,更著中年丝竹,留得谢公不。”清·黄遵宪:“大地山河悲缺影,中年丝竹动欢心。”清·丘逢甲:“满座酒尊怀北海,中年竹负东山。”
中年作恶 宋·陆游:“已是中年频作恶,更堪秋日送将归。”
东山丝竹 清 ·朱彝尊:“下苦尊罍朝未罄,东山丝竹夜还陈。”清·黄景仁:“东山丝竹感平生,不到中年已暗惊。”
丝竹中年 清·王士禛:“莺花上日连秋社,丝竹中年感谢公。”
丝竹东山 明 ·陆钰:“携来丝竹东山,几度尊前杖底。”
丝竹陶写 宋 ·辛弃疾:“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作数日恶 宋·苏轼:“缅怀别时语,复作数日恶。”
哀感中年 清·丘逢甲:“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越山丝竹 明 ·陈子龙:“越山丝竹留安石,吴市神仙属子真。”
谢公雅志 宋·辛弃疾:“谢公 雅志还成趣,记风流,中年怀抱,长携歌舞。”
儿辈知此乐 宋 ·苏轼:“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
正赖丝与竹 宋·苏轼:“正赖丝与竹,陶写有余欢。”
畏逢亲友别 宋·陆游:“谢傅畏逢亲友别,庞公思遣子孙安。”
陶写待桑榆 清 ·纳兰性德:“所以丝竹欢,陶写待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