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双和汤简介

双和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之双和汤 4.1 处方 4.2 炮制 4.3 功能主治 4.4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摘录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之双和汤 5.1 双和汤的别名 5.2 组成 5.3 功效主治 5.4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用药禁忌 5.7 附注 6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双和汤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7 《魏氏家藏方》卷八方之双和汤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治疹全书》卷下方之双和汤 8.1 组成 8.2 功效主治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双和汤 1 拼音

shuāng hé tāng

2 英文参考

Double Harmonizing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双和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首。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之双和汤 4.1 处方

白芍药七两半,当归(酒浸)、黄芪(蜜炙)、川芎、熟地黄(洗净,酒蒸)各三两,炙甘草、肉桂(不见火)各二两二钱半[1]。

4.2 炮制

上药为细末[1]。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之双和汤功能养血和血,益气温阳[1]。治虚劳,心肾俱虚,精血气少,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萎黄,或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腹痛,泻痢吐逆;或伤于热,则头旋眼晕,痰涎气促,五心烦热;或虚胀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生肌肉,心烦则虚汗盗汗等[1]。

主治男子、妇人五劳、六极、七伤,心肾俱虚,精血气少,遂成虚劳。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痿黄,略有所触,易成他疾。或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脾疼腹痛,泻痢吐逆;或伤于热,则头旋眼晕,痰涎气促,五心烦热;或因饥饱动作,喜怒惊恐,病随而至,或虚胀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生肌肉,心烦则虚汗盗汗,一切虚劳不敢服燥药者,并宜服之。常服调中养气,益血育神,和胃进食,补虚损。

4.4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1]。

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服。

4.5 注意

忌生冷、果子等物。

4.6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之双和汤 5.1 双和汤的别名

双和散

5.2 组成

白芍药7两半,当归(洗,酒浸)3两,黄耆(蜜炙)3两,川芎3两,熟地黄(净洗,酒蒸)3两,甘草(炙)2两2钱半,肉桂(去皮,不见火)2两2钱半。

5.3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之双和汤功在调中养气,益血育神,和胃进食,补虚损。主治男子、妇人五劳、六极、七伤,心肾俱虚,精血气少,遂成虚劳;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萎黄,略有所触,易成他疾;或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脾疼腹痛,泻痢吐逆;或伤于热,则头旋眼晕,痰涎气促,五心烦热;或因饥饱动作,喜怒惊恐,病随而至,或虚胀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生肌肉,心烦则虚汗盗汗,一切虚劳不敢服燥药者。

5.4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枣子1个,煎至6分,空心、食前服。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5.6 用药禁忌

忌生冷、果子等物。

5.7 附注

双和散(《内外伤辨》卷中)。

6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双和汤 6.1 组成

熟地黄1钱,白芍(酒炒)1钱,黄耆(蜜酒炒)7分,当归7分,川芎4分,甘草(炙)4分,肉桂3分(有热,去之),生姜1片,红枣1个(去核)。

6.2 主治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之双和汤主治麻后虚羸。

6.3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7 《魏氏家藏方》卷八方之双和汤 7.1 组成

四物汤1两,小续命汤1两。

7.2 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八方之双和汤主治脚肿。

7.3 双和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7.4 制备方法

上药合和。

8 《治疹全书》卷下方之双和汤 8.1 组成

茯苓、腹皮、泽泻、神曲、陈皮、川芎、防风、前胡、麻黄、杏仁、苏叶、银花。

8.2 功效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