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老师,这个字读什么,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我虽然知道,但是我不能告诉你,我现在直接告诉你,你会印象不深,你自己回去查查字典,然后回头我再告诉你。”

小时候听别人讲过这么一个段子,这个段子是在讽刺老师不认识学生问的这个字,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于是给自己找了个体面的借口,找个台阶下。

以后,在我的学生时代,每每听到有同学向老师提问,老师这样回答时,我就特别怀疑这个老师一定也是因为不知道,才找了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借口。

但是,在我当了老师以后,对这个段子的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

有时候,确实有一些字不知道读什么,不知道什么意思,需要让学生回去查一查,自己也回去查一查才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也有时候自己完全知道读什么,也知道什么意思,却偏偏在写板书时,不把这个字或者这个词写出来,而是写上拼音,让学生查了字典或词典,然后让他们写到黑板上来。

比如,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谈到“三味”,讲前人关于“三味”有这么个说法。

“读经味如dào liáng,读史味如yáo 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xī hǎi。”

虽然这几个词我会写,但是我偏偏把三个关键词空出来,写出拼音,要学生查了字典词典把这几个词填上。

“稻粱”、“肴馔”、“醯醢”

当某几个学生把这几个词都写到黑板上之后,我再组织全体同学来确认这几个词书写是否正确,为什么选这个字形(词形)而不选那个,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字义词义的依据,有什么样的语境的依据,有什么样的字源的依据?等等。

之所以要费尽周折,本来能直接讲,却偏偏不直接讲,实际上我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

在我的课堂上,《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必备的两本工具书,学生在听课时,要能根据需要随时翻查,使用工具书需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做意义不大,不就是训练个什么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之类的吗?这些在小学一二年级就会了,没有任何必要放在初中的课堂上来训练。

而且,老师直接讲不是更快更好吗?干嘛大费周章,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查阅和使用工具书呢?

甚至我在要求学生配齐一些基本的工具书时,还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学生家长拒绝给孩子购买,告诉孩子直接到图书馆或者别的同学那里借一本就行了,又不是经常用,买了没有必要。与此形成对比,给孩子买各种辅导书,各种练习册却眼睛眨都不眨,一堆一堆,一捆一捆地搬到家里来。

可见,不买这些工具书,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从心理上没有意识到工具书的重要作用。

那学会使用工具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作用是可以查找某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如果再搜一搜,还可以查到诸如可以“提供文献线索,检索参考资料,掌握学术信息,获得各科知识“等等作用。

但是,我要说的作用,不止是这些。我不止是从工具书能直接给学生提供什么这个角度来看待其作用,而更愿意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使用工具书的重要作用。

我们都特别熟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和能力,正是“授人以渔”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都有非常明确的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相关规定。哪怕每周再多十节八节课,我们老师能给学生讲的知识技能等等,总是非常有限。

我们更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要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不能一直背着抱着他们走,而是要扶上马带一程,剩下的路要学生自己去走,我们老师只是给指明了一个方向,养成了一种能力而已。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就像教会农民使用锄头,工人使用扳手,战士使用枪支一样重要。

一定意义上来说,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觉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真正引导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比现阶段教给他们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都更重要。

后记关于工具书,计划写一个系列的文章。本篇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后面还会写到工具书的选择,工具书的使用等。关中小学阶段工具书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有什么疑问,大家可以在本文后留言,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我会尝试着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更深入更系统地做一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