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马上睡觉了 帮不了你。。
中国文人渗入骨髓的忧患意识、济世情怀,是穿越时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风
怒放永不凋谢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附丽了壮美的生命……
——旅中偶记
车到长沙,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涂水成校长到车站接我。我们是同乡、同学兼同行,故友盛情令人感动。一见面,他问我有什么打算,我想都没想,回答说:“想看看岳阳楼。”
然后,我去了张家界。游走在天子山、金鞭溪、黄龙洞的灵山秀水间,念念不已的还是岳阳楼。自从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曾多少次在想象中描绘过“衔远山、吞长江”的巴陵胜状。那份存蓄心中的期待,已经四十年了。
长沙距岳阳二百四十余里,一路欢笑赶过去,己经是上午十一点多钟。
岳阳楼临江壁立,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四面盔顶,恰似凌空振翅欲飞的鲲鹏,蔚为壮观。岳阳楼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前身是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此后一千多年间,岳阳楼屡建屡毁。现存的岳阳楼,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所建,1984年大规模落架大修,基本保持了宋代风格。楼为三层三檐,纯木结构,一楼雕窗为壁,二楼曲栏环绕,凭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水天一色,波光浩渺,令人心旷神怡。
步入二楼大厅,红木铺地,高窗轩敞,正面墙上镶嵌着宽丈余、高九尺的紫檀木雕屏《岳阳楼记》,书风潇洒,笔力遒劲,字字珠玑。校长告诉我:这是乾隆时刑部尚书张照亲书真迹,最绝的是一书三变体:开始楷书,中间行体,篇末行楷结合,通篇气韵贯通,浑然天成,属国宝级的珍贵文物,为岳阳楼镇楼之宝。
说起《岳阳楼记》诞生,实乃文坛的一段佳话。
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谪任巴陵知府,第二年集资重修岳阳楼,考虑到“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于是他想到自己好友范仲淹。六月,他写了一封《求记信》,同时附有一幅《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之作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
,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志向,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信》,正值他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
这天是公元1046年9月14日。吃过晚饭,范仲淹令人将《洞庭晚秋图》高高挂起,他要仔细品读一番,好好构思这篇文章。秋风习习,月光如水。凝神壮美的画图,他仿佛神游物外,越长江,入洞庭,登临送目,心与景汇。
神游物外,他想了些什么呢?
也许是那一碗米粥分为四块果腹两餐的艰辛童年?或许是长达五年和衣而卧的求学岁月?抑或是眼下仕途坎坷、一贬再贬的屈辱处境?
应该不会。因为这不合他的性格,而且书有佐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操守。
登临送目,他看到些什么?
是先秦诸子或乘车、或骑驴为济世救民奔走呼号的忙碌?或是屈原策杖行吟、抱屈投江的悲壮?还是杜甫徒唤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
都有可能。因为见贤思齐是他的行为准则。记中所说“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就是确证。
心与景汇,他或许听到了什么?
是孔夫子执着不悔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信念?或者是孟子矢志不渝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念?还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至死都不放弃的“民生各有所乐”追求?抑或是杜甫“穷年忧黎元”,但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自己纵使“受冻死亦足”的誓言?
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仁者”的济世情怀,一直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记中不是清楚记述了他对“异于二者之为”高尚行为的苦苦追寻吗?
但是,更可能的实际情况是,他也许什么也没见,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听见。此刻他的心中,只有忧乐两字关情。融入血脉的信念,埋藏日久,体念日深,笔走龙蛇,不过一吐为快而已。但见他,身微倾,轻拈笔,伏案疾书,叠彩华章在笔端涌流,跃然纸上。
凝望着重彩塑金的雕屏,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一种敬意,一股激情在胸中搏动。
《岳阳楼记》区区368字,开篇先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继而由岳阳楼大观过渡到览物之情,浓笔重彩描绘洞庭湖阴晴变幻的不同景色,分写览物而悲、览物而喜的不同心境。最后通过与“古仁人之心”相比照,正面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千百年来,《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写景雄奇、抒情真切而传诵千古。它所阐述的人文理想,几乎升华为普遍的道德规范,成为激励历代志士仁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临胜境读华章,滋味果然大不相同。沉吟间,忽听身旁轻声叹言:“读《岳阳楼记》,人人争说忧乐观,依我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求。”
这话让我砰然心动:“这是谁呀?说我哩!”抬头循声望去,是校长。只见他两眼笑得眯成一条缝,意味深长地望着我,那神情明明白白是传递着一个问号。
对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属唯有天下苍生。这是无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前提。我茅塞顿开,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摒个人成败得失、荣辱毁誉于度外,以天下为己任,济苍生、安社稷的胸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忧民、忧国、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济世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居安思危、乐在其中的忧患意识。
多情的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渗入你骨髓的忧患意识、济世情怀,是穿越时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风怒放永不凋谢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附丽了壮美的生命。它发端于商周,发达于唐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写了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长卷。
走出岳阳楼,漫步卵石铺就的小径,我感到一种受洗的满足。一旁的校长却沉默不语,神情古怪。我也看出些许端倪,再三追问下,他道出一个我不曾注意的细节。
岳阳楼一楼大厅,同样镶有一副张照书体的《岳阳楼记》雕屏,出自道光年间,却是一件赝品。据说,当年巴陵有位知县,为将张照真品据为己有,处心积虑指使心腹长期临摹张照的书法,竟达到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程度。然后他精心仿制了一套假货,换下真品,想连夜装船,偷运回老家。谁知苍天有眼,船行至鹿角,暴风骤起,将船打翻。雕屏沉入湖底,后来被渔民发现,打捞出水用作跳板。名士吴敏发现后重金购藏。因屏上“歌”和“互”二字已损坏,于是他精心描摹,重新雕刻镶补,得以传承。至今,这两处痕迹仍依稀可辨,竟成了辨伪的法门。
这真是大煞风景。我忿忿不平,校长倒很平静。问他,他淡淡地笑道:“留下这面镜子,不是正好照照当代某些人的嘴脸吗?”
一点不错。在当今某些浮华成风、物欲横流的角落,一些寡廉鲜耻的丑类,己经或正在不择手段地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上演了一幕幕鲸吞公私财物的丑剧。像巴陵县令这样的无耻之徒,在这个世界上还远没有绝种。
我的心顿时沉重起来,停下脚步,重新打量起眼前的世界。这一看,还真看出点新问题来:
——眼前风景依然辽阔,但水面大大萎缩,少了当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气势;水色浑浊,全然不见当年静影澄璧、一碧万顷的风韵。
——岳阳楼脚下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人们无疑想用辛勤劳动美化自己的生活,但一处处工地却把四周搞得七零八落,活像癞子头上的疮疤,让人看了打心眼儿里不舒服。
我不禁联想到折腾过无数遍的诸多问题:官僚主义、腐败现象、道德异化、弱势群体事件,乃至比例失调、生态失衡、大气污染、环境恶化……
我们的民族啊,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湖边传来声声汽笛,抬头看,开往君山岛的轮渡启航了。航船渐行渐远,纤绳还留在岸上。汽笛早停,响声却在天宇久久回荡。这情景令我突然想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艰巨任务,浸润民族智慧的济世情怀、忧患意识,仍然是继往开来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战斗仍未有穷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产党人的词典里,永远不会过时。
告别岳阳楼,校长送我一柄折扇,黄绢墨宝,古色古香,令人爱不释手,扇面就是张照所书的《岳阳楼记》。带着它,带走一种情怀,一份教化,也留下一份牵挂,一份祝福——
岳阳楼,连同碧螺般的君山岛,浩瀚的洞庭湖,你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