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金兀术在临安骚乱,被杭州军民像打野狗一样赶得站不住脚,急忙退出临安,来到平江,闯进了苏州城。
当时,驻防在松江一带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打听到金兵有向北撤退的迹象,立即和夫人梁红玉带领8000人马紧紧追来,准备截断金兵的归路。金兀术冷不防在太湖里遇上了劲敌,吃了一记闷棍,忙讨来救兵,要和韩家军决一死战。
韩家军虽然英勇善战,可8000人马抗击10万金兵,要打以少胜多的仗,必须摸清敌情,用良计妙策,才能转守为攻,最后获胜。几天来,韩世忠日夜苦想,茶饭不思,眼睛熬得通红。
一天深夜,夫人梁红玉前来见他。只见她端着一盘糕点,说:“将军,苏州百姓又送来了几箩糕点,慰劳士兵。这一盘糕点,他们说一定要请你品尝,这是他们的一点点心意。”
韩世忠接过来一看,这糕点式样别致,两头大,当中细,蛮像个定榫,一股甜香,直冲鼻端。他伸手取过一块,一掰两半,只见糕里有张纸条,上面写着四句话:“敌营像定榫,头大细腰身,当中一斩断,两头勿成形。”
韩世忠觉得稀奇,连忙招呼夫人过来,夫人一看说:“老百姓真是知道将军的心思。你看,这四句话不是明明告诉我们,打蛇要打在七寸上吗?”
韩世忠高兴地说:“是呀,我这几天正在摸索敌情,老百姓已替我们将金贼的布阵弄清楚了。照这样看来,我们要马上出兵,先把金兵齐腰斩断,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阵脚自然大乱,这样定能取胜。”
于是,韩世忠连夜调兵遣将,像一把飞刀,直向敌营拦腰砍去。等金兵觉痛,已被劈成两段。众金兵像掐了头的苍蝇,南北两头,只顾自己夺路逃命。一路逃到镇江附近的黄天荡时,遭到了早已赶到的梁红玉的精兵的迎头痛击,另一路在太湖里遇上风暴,军心大乱,战死、溺死的不计其数。宋军大获全胜。
这一仗,苏州百姓送的定榫糕立了大功。因为“定榫”与“定胜”谐音,韩世忠就把这种糕改名为“定胜糕”。又因为“定胜糕”三字有大吉大利、高高兴兴的意思,所以后来苏州人常常喜欢把定胜糕作为喜庆和节日赠送亲友的礼物。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定胜糕传说
据老辈里讲,在唐代,常熟城里的官府规定,市上的糕点要计量,一升箩米做十个,约合一两一个,叫做“定升糕”。
常熟百姓为使一两一个的糕点做大,既吉利,也讨官员欢心,后来想出了一个极好的办法:用梨木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朵和树叶模样的容器,正好装下一两湿米粉,拌米粉的水里掺上各种花卉和菜蔬的汁液,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容器口大底小,容易倒出,图案有半桃、牵牛、梅花、线板、棱台、五星,等等形状。倒出后上蒸笼一蒸,乘热盖上红印,取名为“鼎盛糕”。
到了明朝,打仗的事儿越来越多,老百姓就把“鼎盛糕”送给当兵的壮丁作为干粮,取名为“定胜糕”。
从“定升糕”到“鼎盛糕”,再到“定胜糕”,虽然音调没有变,意义是渐变的。据说,有一段时间还有将“定升糕”和“高升爆竹”送给官员的事,意思是“肯定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