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差点成为官方语言是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
广东人孙中山否决了粤语做国语,要不是他老人家,中国的语言更难统一了
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要想统一什么也不会没有争议,语言也不会例外。辛亥革命成功,帝制崩塌,天下***和,首届国会争论中国“国语”,不少颇具实力的人物提议奉粤语为国语,而且并非势孤力单,因为当时的国会议员广东人已经超过半数,如果都对自己的语言偏爱,通过这一法案似乎无法阻挡。可是中山先生力排众议,跳出乡土观念,劝说同乡,并不辞劳苦地逐个说服,劝那些粤籍同乡还是以大局为重,放弃具有九个音阶、难懂难推广的广州话,奉北京话为国语。即使这样,赞同北京话的优势也不明显,粤语仅以一票之差败给京话而未能晋身成为国语,国语终被定为京话。若不是孙中山的威望,恐怕北京话必败无疑,至此粤语便与“一统天下”的至尊地位只差一步。如果粤语成为国语,至少在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前中国人都须讲粤语,那会给后来推广普通话带来更大的困难。
之后,又进行了国语统一运动及推广普通话运动。虽然当时中国经济落后,但依然有“国语统一筹备会”这样的机构。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放弃了被讽为“联合音系”的“老国音”,确立北京语音为国语的标准音,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北京话的地位。193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即“新国音”),修订了“老国音”,较之建国后的普通话,它更立足于北京的土语土音。由于在颁布之后长期作为学校教科和各种字典、词典的语音依据,因此对巩固甚至扩展北京土语土音的势力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
至于1949年建国之后,中央也在考虑推行哪种方言作为国语,最后考虑到北京话作为国语已经普遍接受了,所以依然沿用北京话为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