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心理学论文:论尊重与“尊重的教育”(2)

心理学论文:论尊重与“尊重的教育”(2)

心理学论文:论尊重与“尊重的教育”

二、尊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教育作为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的现象,起着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纵观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尊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或者说,尊重与教育天然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先,从“教”、“育”二字的字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甲骨文中“教”的意思是年青一代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学习占卜的内容,“育”的意思是妇女生养孩子,如果成人不对年青一代表示重视、认可、承认,“教”与“育”的过程就不会发生。而西文education的拉丁文的意思是借助外在的力量对对象实施影响,从而使其从一种状态或现象向着靠近实施影响者的方向,亦即向着实施影响者所期望的更好的或者更加正确的方向改变,引申的意思就是引导人,期待他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对象的了解、重视,否则预期的变化无法发生。所以,当人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也就认识到了尊重的重要性。当然,在远古时候,教育与尊重的结缘更多地可能体现为重视、尊崇,而“尊敬”、“尊严”等的含义还没有上升到人的显意识层,还只是一种潜意识的隐性自觉。

其次,从人类的教育思想发展史看,“尊重的教育”的思想历史源远流长。东方的尊师重道、因材施教思想,西方的产婆术等无不鲜明地体现出教育的尊重含义。总结起来,西方历史上这些被认为是进步的教育思想中所提出的“尊重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几乎所有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例如夸美纽斯、卢梭、裴思泰洛齐等都提出对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等表示尊重,深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现代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也无处不体现出他对儿童的尊重;第二类是教育要尊重社会的发展需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年青一代。几乎所有的社会本位论者和国家主义者例如涂尔干、凯因斯坦纳等都提出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尊重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中国的教育传统则非常关注“如何使群体人类的制序规范与个体人性的主观心理结构相互适应”[6],这就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彼此尊重,教育活动才能持续展开,人类才能持续发展。

最后,仔细分析教育的当今含义,我们也会发现尊重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7]这个定义表明,没有尊重,教育关系不可能被树立起来,它体现了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这是教育活动依据,这个依据可以被称为是教育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表明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权利、主体性与个体性等,也就意味着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

 三、“尊重的教育”的理论内涵

从理论上更加明确“尊重的教育”的内涵能使人们在实践中具有更明确的思想自明性与行动的自觉性。笔者认为,“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具有如下的理论内涵:

 (一)“尊重的教育”是目的与过程兼具的理论

历史上很多教育理论的建构方式都是“目的——手段”式的,在确定教育目的以后,找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这种理论的建构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明确,利于人们实践;缺点就是寻求确定性,在当今变动的、非确定性的社会中它显得力不从心。而“尊重的教育”的理论建构方式则避免了这种本质主义的理论构建方式带来的无法选择的不能承受之重。“尊重的教育”的理论既指向教育目的,也指向教育过程,能够应对变动时代的复杂挑战。

 1.把尊重作为目的的理论

从目的的角度切入,“尊重的教育”要教人“懂得尊重、学会尊重”,而之所以提出这个目的在于生活中的人需要懂得尊重,很多人对尊重的教养养成不足,造成了美好生活的失落。因此,要通过教育养成人们尊重的素养,懂得尊重自我、尊重作为主体的个体、尊重他者与社会。尊重自我,才能自立自强,成为真正人格独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现代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为“尊重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即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和审美的需要。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尊重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懂得尊重,才能过有尊严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才是指向真、善、美的。尊重作为主体的个体,才能与人平等相处,宽以待人,尊重是文明的社交方式,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有了尊重,才能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才能氛围融洽。这样,生活就会多一些和谐与温馨,生活变得美好而有价值。尊重他者才会欣赏这个社会的丰富多彩,才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信仰。他者也许是陌生的,但是和我们一样拥有***同的人性根基,欣赏他们、尊重他们,有雅量与涵养才是真正的文明世界的公民。学校教育没有理由把尊重剔除到学校教育之外,每一个教育者也都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教育使命中还有一项任务,即教会你的学生懂得尊重。

 2.把尊重作为过程的理论

从过程的角度切入,要求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彼此尊重,随时调整自己实现围绕文本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尊重成为教育活动展开的重要原则,教育过程无处没有尊重。因此,“尊重的教育”的内涵显得越发丰富。

尊重受教育者。人类选择某种行为方式实际上是由对象决定的,是对象的特征、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类采取了这样那样的行为。对教育活动来说也是一样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方式的选择。人的成长是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无论是从发生认识论还是从进化认识论看,人的自主性都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因此,“尊重的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这也是人类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体现。在当今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尊重受教育者必须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尊重受教育者意味着让受教育者的权力与责任充分地归位,并给予承认和支持的态度。所以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选择,这意味着“不能仅仅关注他们每一次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否正确,更要关注他们自主选择的意识是否到位,是否健全,自主选择的能力是否在增强”[8],不能因为他们还不成熟、尚不具备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就越俎代庖。年青一代的成长固然是在年长一代的引导下实现的,但是他们的成长是不能够被替代的,成长终究是自己要亲身做的事情。而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承担选择的结果,也就是选择伴随着责任,而责任意味着压力与焦虑,所以“尊重的教育”是沉甸甸的,而不是轻飘飘的,不是轻而易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