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佛教经典相继被翻译成中文。一些佛教语言成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我们来看看那些来自佛教的语言吧!
瞬间
梵文“Ksana”的音译。佛经中的“瞬间”是指“极小的时间”,即极短的时间。“瞬无常”、“瞬生灭”、“瞬三”也是佛教术语。现在人们经常用“瞬间”“瞬间”之类的词。
怪物和魔鬼——邪恶
最初用作佛教术语,指阴间的鬼、神、人等。后来,它成为一个固定的习语来描述邪恶和丑陋的事情。
引用自己的例子劝告某人或解释某事物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可以展现各种形象,给不同的人讲佛法,是为了自我表现。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来解释或说服人。“出现”的含义从“出现”变成了“体验”。
激励
很难想象这个词原来是佛教dhata的别称。精气神是僧侣实行的一种禁欲主义。一个苦行僧可以摆脱对衣食住行等的贪婪烦恼。就像去除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最初一个佛教短语的意思是心中没有牵挂
挂了就是关心。原本是佛教术语,意思是心中没有牵挂。玄奘译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碍:无碍无恐,远离颠倒梦。”
一群在狂欢中跳舞的恶魔——各种各样的流氓在疯狂奔跑
据说,当释迦牟尼佛陀坐在菩提树下时,魔王波旬带领所有的恶魔捣乱和抓挠。佛祖不为所动,妖王只得引魔而退。这个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克服来自内心的贪婪和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完全意识,达到“不死”的地步,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都能用这个词了。
像大海和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唐朝时,禅僧元稹在竹简上写了一首诗:“海从一条鱼上跃起,飞鸟在天上飞。”表达了禅宗自由宽广的胸怀和鲜活的禅机。后改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足够幸运
第三,佛教指的是前世、今生、来世;运气好,形容运气好。这三个学生都非常幸运,将运气和机会描述为优秀。
在自己周围结茧
自因自果。苦和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造成的,没必要抱怨。
既然你后悔了,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今天的果实,是当初事业的延续。众生尝尽苦果才“忏悔”,而菩萨深明“因果”的道理,根本无悔。所以说,“众生怕果,菩萨怕因。”
种瓜得瓜;播种豆子就会得到豆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比喻你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涅盘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四苦,即生、老、病、死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叫做四相因缘。
看起来担心和沮丧
“皱眉”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技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说人的脸型天生就有苦字:双眉为草书头,眼鼻中间形成十字,口在口下,合起来就成了苦字。
恼怒的
指能扰乱心神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是贪、怒、痴。
心情烦躁不安
指的是像猿猴一样躁动不安,无组织的心,无法集中到一个地方。意如奔马,追外物。猴灵是假的,佛教视猴灵为修道的障碍。
黄粱美梦
指愚蠢、荒谬、不可实现的思想和观念。气在佛教中又称为“无明”,是贪、怒、气三毒之一,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颗被污染的,不知是非善恶的心,叫做“痴心”。
它是
是32卷《续灯录》的一个故事。比喻只片面理解事物,妄下结论。
错觉
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卷,十四年:“三界六道,唯自表。月镜,有生灭吗?”
爱的河流
爱是想把人的心浸沉,让人沉沦,无法自拔,所以简称为爱。苏轼有诗说,“欲平苦浪,先爱河水。”
善良的心
即“妻心”出自禅门。有的禅师不厌其烦的教导,咿呀学语,就像老婆婆的说唱。他们在丛林中被称为“妻心”、“妻禅”,今天被称为“苦心”。
解放自己
佛法就是摆脱妄想和烦恼的束缚,摆脱生死的痛苦,获得解脱。
没有灰尘
声、香、触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知的六大境界。因为它们能玷污人的感情,所以被称为六尘。如果你没有被六尘中的任何一尘污染,你就是一尘不染。
因果
因为能生,所以生果。每一个因都有自己的果,每一个果都有自己的因。这就是佛教中的因果关系。
一丝不挂
它最初被佛教用来比喻人们根本不关心。从《涅_经》:“裸奔,杆子和木头都陪着你。”现在的意思是人们不穿衣服。
断绝友谊
书《景德传灯录》卷12:“一刀两断,不被称为大师。”意思是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但不能圆融,所以不能称之为“大师”。现在比喻干净利落。
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源于佛教《楞严经》。据说有个傻子游览了都城,爱上了公主,得了相思病,差点死掉。现在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钢笔钩
打碎所有的灰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写了七首诗《五灯会元》:《五色金牌一钩》《鱼水夫妻一钩》,合称“七钩”。意思是抹去。“中风”就是“中风”的意思。
像嚼蜡一样无味
它指的是对世俗的品味和欲望漠不关心的修行者。语言《百喻经》:“我无欲无求。我应该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吃起来像嚼蜡。”
放弃/抛弃自己珍惜的东西
爱情是贪婪的别称,位列三毒之首。有爱就会有怒,爱和怒会相互刺激,成长会迷茫。而世俗的爱情,只是虚荣、不纯洁、自私的贪婪。只有切断爱,离开爱,放弃所爱,才能获得觉悟。
自欺欺人
佛经中,犯虚妄者是自欺,五戒不说谎。
世界
指众生所居之地。《一笔勾歌诀》佛学云:“众生之界名何?世界在动,边界就是方位。你要知道,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是界限,过去、未来、现在是世界。”在佛教语言中,“世界”是时间,“世界”是空间,“世界”是指整个宏观宇宙。“世界”成为通用语后,仅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所有事物的总和。
智慧
梵文般若意译。佛教超越世俗和虚幻的知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目前
用佛教的话来说,人所能生活和感受的就是当下。这就是当下。
修道院里的暮鼓晨钟——听起来让人感觉时光流逝,名利虚浮
在宗教仪式中用来聚集人们的工具。自唐代以来,中国各大寺院大多在佛寺两侧修建钟鼓楼,悬挂钟鼓。因此,早晨敲钟打鼓已成为中国佛教寺庙的传统。
意识
梵语中的“意识”是菩提,鸠摩罗什翻译为“道”,玄奘翻译为“意识”。佛教徒视悟慧为“悟”。现在指的是政治认识水平。
取得更多/更大的进步;改进自己已经很出色的工作;继续做得更好;超越自己的最佳成就
英语《楞严经》:“上进难,虽非真;凡事必有所成,十世为一体。”
这个世界的债券
指色、声、香、味六尘,
“醍醐灌顶”是从牛奶中反复提炼出来的香甜可口的食物,意思是没有无上的法味。“灌顶”原本是古印度新国王登基时的仪式:将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到新国王头顶,象征新国王已享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密宗在僧侣晋升为阿里时,用这种方法作为仪式。在佛教经典中,它被用来比喻灌输智慧,佛性,消除疑虑,从而冷却心灵。
心心相印;相亲相爱;两人想法相同
心,佛心;印刷,适合,符合。意思是禅宗不写文字,不循文字,直接引发心,所以叫“心印”。现在就说明心和心是一致的,就说明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一击或一声喊叫[禅宗和尚给予新学生的,作为接待仪式的一部分,以促进对前者的理解]——尖锐的警告
禅宗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即开口是错,动念是善。为了打破学者的执念,很多禅师都用棍棒或者喝酒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从天而降的花朵——大肆吹嘘某事
传说佛祖讲经感动神明,花从天而降。现在把这个谈话描述为虚假的、美丽的和不现实的。
天龙八部
原为佛教术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天龙会是八大门派之首,故名。它被金庸用作书名。
打响指
如今,我们经常用“弹指一挥间”的比喻来形容时间的短暂。“潘智”是佛教中的时间量词,来源于印度的梵语。解释说:“二十个字是一个瞬间,二十个字是一个瞬间,二十个字是一个瞬间,二十个字是一个瞬间,一天一夜有三十个瞬间。”另外,“弹指”也是转动手指发出声音的动作。这原本是印度的一个习俗,用来表达喜悦、钦佩、警告、许诺、启迪、呼唤、敬礼、诅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