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幼儿养成健康饮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3-6 岁这一阶段对于一个人行为的形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其中,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将有利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研究显示:健康的饮食行为不仅可以为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提供各种所需的营养素,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饮食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甚至到成年也难以改变,这就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基因和血液浓度。
此外,饮食行为也会影响到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美国学者布朗研究了幼儿饮食行为与幼儿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发现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会影响到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偏食、挑食行为是一种绝对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偏食、挑食的人更容易养成绝对、偏激的性格。
他建议要尽可能让幼儿接受多种口味的食物,以利于幼儿养成宽容、包容的性格。
日本有关研究显示:挑食、长期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幼儿的性格会过于内向。
布朗从生态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幼儿的饮食行为不仅仅关系到幼儿自己的发展,而且对家庭和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布利赛特,迈耶和海克拉夫特的研究显示: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也会给父母带来心理压力。
在一个家庭中,幼儿拥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会减小父母在孩子饮食方面的压力,有利于家庭中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尼克拉斯与海因斯的研究显示:不良的幼儿饮食行为与幼儿的肥胖症、消瘦症、佝偻病、厌食症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有显着相关,[5]
如果幼儿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社会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负担也会减轻 .所以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对于幼儿自身的健康发展、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社会负担的减轻都是具有重大价值的。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有重要影响
家庭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的一言一行、规范要求、教养方式等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幼儿饮食行为的养成。父母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人,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有很大影响。而且,有关研究显示,幼儿的年龄越小,父母对其饮食行为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所以,父母教养方式就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现有研究发现,在就餐时,许多家庭存在或因为溺爱孩子而默认孩子的挑食行为,或过分严厉而存在强迫幼儿进食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笔者也观察到,有些父母在子女就餐时,会主动给孩子喂饭,或是催促孩子进食,会经常询问幼儿是否要食用某种食物。这些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均具有不利作用。
因此,本研究选定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这一重要因素,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3-6 岁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发现教养方式中不合理的因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
二、概念界定
(一)幼儿饮食行为
幼儿饮食行为:对于饮食行为的内涵,国内外研究者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
饮食:《现代汉英词典》中对“饮食”的定义是:“food and drink”.行为:《心理学大辞典》中对“行为”的定义是:“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主客观因素***同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外显活动。
马冠生对饮食行为的界定是:”饮食行为是指一个人在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影响下而进行的摄食活动,既包括对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某种食物的类别和1[9]金星明(2010)对饮食行为的界定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对食物的主观选择和进食情境。郭蕙慈(2006)对饮食行为的概括是一个人对食物的选择、分配、处理、进食等做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经过多次学习所形成的一种自动行为。
幼儿饮食行为:本研究将幼儿饮食行为界定为 3-6 岁幼儿从进餐开始到进餐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具体包括幼儿的挑食(反映幼儿因食物的味道、外形、质地等原因拒绝某些食物)、食物响应(反映幼儿对不同食物的喜好程度)、不良进食习惯(反映幼儿进餐时有玩耍、看电视、进餐时间长等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反映幼儿食量的大小)、外因性进食(反映餐具、环境、饭菜做法等变化对幼儿进食行为的影响)、情绪性进食(反映高兴、伤心或者恐惧等情绪因素对幼儿进食行为的影响)、主动进食能力(反映幼儿独立进食、主动进食的意愿和能力)七个方面。
(二)幼儿健康饮食行为
幼儿健康饮食行为:江琳对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定义是幼儿为平衡而科学地摄取各类营养素,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种外显行为或是一种行为取向。
在本文中,将从七个维度来进行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研究和定义:幼儿能做到不挑食;幼儿在见到自己喜欢的食物时能根据身体需要来选择是否进食和进食的多少;幼儿没有不良进食习惯;幼儿的食量符合自身的身体需要;幼儿进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不会影响到自身的进食行为;幼儿能够主动进食,能够独立进食。
(三)父母教养方式
国内外学者对于父母教养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多表述为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抚养方式等。
不同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林磊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解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
李彦章把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养目的,形成了某种教养氛围,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南希·斯蒂伯格(1993)等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同孩子进行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态度方式,并且这些方式组合在一起会形成某种情感氛围。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的内涵大都包括以下内容:1.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外显行为。2.这种外显行为体现着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情感,也体现着父母对幼儿对教育的认识,是情感、认识方面的综合反映。3.父母教养方式相对来说是稳定性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对教育子女的认识、对儿童的了解等方面会受到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社会文化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虽然父母也会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或学习来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或某段时间内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是固定的。
根据对上述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解,本文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基于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以及对幼儿态度的基础上,在与幼儿交流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对 3-6 岁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建议。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一是通过数据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具体影响。二是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三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帮助父母培养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
(二)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 3-6 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状况
2.调查分析 3-6 岁幼儿饮食行为的状况
3.讨论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及原因
4.探讨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家庭是构成幼儿微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教养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幼儿的饮食行为。以往的研究多从理论上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幼儿饮食行为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研究比较泛化,建议较为笼统。本研究希望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借助量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二)实践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关幼儿饮食行为方面的问题是十分常见的,例如:经常会发生父母因为溺爱孩子而在不经意间就纵容孩子的挑食、偏食等不良行为。或是孩子发生不良饮食行为时,父母不清楚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养方式去处理。本研究希望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为父母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和改善幼儿的饮食行为提供建议,以促进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
五、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
陈会昌等人设计了一个追踪实验,对 173 名 2 岁的幼儿连续研究了 2 年。结果表明:2~4 岁幼儿的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问题行为既包括外显的问题行为,也包括内隐的问题行为。
吕勤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在教养方面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幼儿问题行为形成和发展。父母的教养观念就决定了其采用的教养方式和行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是直接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
黄静研究了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积极因素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消极因素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邢雷燕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民主型的,幼儿的主动攻击水平会低于不一致型、溺爱型两种不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
目前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考察父母对幼儿的单向作用,即是一种“单向社会化模型”,强调父母的行为作为一个刺激作用于幼儿情感或行为方式的过程,而是开始注重幼儿的特质对父母教养方式形成的影响。陈欣银等对“影响幼儿抑制行为的父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父母对行为抑制幼儿虽然表示关心,但较多采用惩罚的方式;而对非抑制幼儿,父亲和母亲则较多采用的是鼓励性的方式,所以幼儿自身的气质特点也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麦金农(1992)等人认为,不合理的父母正是采取了以下两种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