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棱罗一句充满睿智的格言写尽人类与生俱来追求幸福的本能。恩格斯也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 “颠扑不破的原则”, “追求幸福”甚至被写进了《美国独立宣言》之中。的确,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这恐怕是唯一得到人们如此广泛承认的生活目标。然而何谓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人们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一、幸福的内涵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进行过缜密的思考,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但是人们当然还没有就“何谓幸福”的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不同的人们来说,幸福这个概念会有不同的内容,每个人都为自己何谓幸福。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佛家认为人生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拥有的能够珍惜几分。《出矅经》上说“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就是至上的幸福。道家主张,真正的幸福不是世俗人们所追求的感官身色的愉快享受,而是精神上的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境界。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 “幸福是至善”,只有幸福这种价值才是终极和充分的,其他任何事物都只是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手段或方式。一旦幸福被获得了,那么其他的任何事物也就变的无关紧要。然而这种“至善”是由行为正确形成,而不是由实际的乐趣形成,一个幸福的人实际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费尔巴哈认为: “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将二者统一起来,但是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人总是在追求幸福,但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真实的幸福感受。幸福不是物欲的满足,幸福是心灵的充盈和精神的充实。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是需要人的努力并付出一定代价的,人在不断 追求自由、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二、影响大学生幸福的因素(一)金钱、物资享受与幸福的关系人类在远离温饱的生死线上挣扎时,获得物质财富的功利追求必然居于第一位。但是社会发展至今,保证基本生存的温饱对许多人已不成问题了,但主流社会仍然以它的惯性向前滚动。经济主义、工业主义、科学至上等等,好象人类就是为了生产和消费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