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在日常交流中学会的。比如一个在中国生活了10年的小孩被送到美国,没老师教他。被人家当婴儿养,他20岁的时候英语也很棒了。这样他就可以当翻译了。再说下实际情况。在元朝,明朝的时候,泉州和广州都有大批阿拉伯商旅了,还有阿拉伯人的社区。而因为中国有个强大的王朝实施海禁,东南亚更为开放。东南亚可以说是最早的有大批居民会东西方双语言的。按照主动性来讲,是阿拉伯的商人先学会了东方各语种,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商人与之贸易,也学会了阿拉伯语。后来西方商人断断续续过来,都是先手势交流,后来就学会了简单的贸易词汇,后来就学会了东方语言。与之同时,华人商人也学会了英语。这些人就是 最早的双语者。后来到了康熙,乾隆朝的时候。英国的官方商人和大使来访。就在东南亚找的向导或者说是翻译。这些翻译有华人也有欧美商人。其实东南亚的贸易一直很活跃。后来大概1835年林则徐要了解英国人,请人帮他翻译英文报纸,找的就是广东的当地人。因为那是英国人在广州也有了社区,和传教士(他们是受过教育的双语者),所以那些和英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也学会了英语,那些英国人也会了中文。但真正的把英语教学正规实现,打下英文教学基础的也就是第一批正规的英文教师还是留美幼童。之前为了实际应用的零星教学大多是传教士所为。粗略的英汉字典的编纂也是传教士所为,但那些字典一般被看做教材。私人教材。正规的字典,是留美幼童编纂的。因为字典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教学用。洋务运动早期的英文小规模教学也一般是聘请的传教士或者东南亚地区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