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送别的文化渊源应该是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诗经》里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其行为习俗应起源于汉代民间,汉之前杨柳入诗虽有别情离绪的意象,却未有折柳送别的记载。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卷六.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一次最早可能就出现在这里。而进入文学作品,则最早出现在北朝乐府《折杨柳枝歌辞中》这也说明汉时虽有折柳送别习俗,但才开始兴起,正在扩散和广泛接受中,到魏晋南北朝时广泛流行,但更多的还是在民间流行,因为只出现在乐府诗歌里。隋唐之际,折柳成为赋别的专业述语。在唐代,无论多么严肃的文人几乎都有折柳诗词留下来,可见此风之盛。从现存的文学作品看,折柳盛行于唐是无疑的,宋以后则逐渐衰弱,宋人诗词柳的意象常见,但特写折柳的却不多,到明清就已鲜见折柳送别的诗词了,再往后就完全成为历史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