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自于战国时期,那时候秦、楚两个诸侯大国正处于僵持不下的阶段,而夹杂在他们中间的那些小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立场选择上经常变换,一会儿倾向秦国,一会儿又觉得楚国更好。
这个词语——用于比喻人反复无常同时也比喻事物归属变幻不定,在现代已经被人们归属进了贬义一类。换句简单的话说,就是墙头草。
其实客观来讲,这些小国也并没有做错什么,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巨人的面前,他们本就显得十分弱小。就好像说神仙打架,黎明百姓遭殃,因此选择合适的立场,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这种局面、这些诸侯小国的选择,恰恰也从侧面间接反映出秦国和楚国当时实力的不相上下,也是另一种对历史的见证。
其中有一个明显的代表地,同时也是当时秦楚两国争强次数最多的一个地方,叫做关垭。这里的人们经常在夹缝之中求生存,早上秦国占领了关垭内的土地,于是人们便换上了秦国的衣服。晚上楚国又夺回了他们的土地,于是城内的居民们又换上了楚国人的服饰。
了解到这些事实之后,真的不得不感叹,为了生存,人们也可以把自己逼到极限。
同时与朝秦暮楚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些都是形容人们反复无常的词语,一般用作谓语和定语。
朝秦暮楚,就是上述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