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墙谇帚成语。
阋墙谇帚是汉语词语,拼音是xì qiáng suì zhǒu,汉语意思是指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英语可以用family discords或者family disharmony来翻译。阋,汉语二级字,读作阋(xì),会意。从斗,从儿,儿亦声。儿,善讼者。本义指不和,争吵。
墙(拼音:qiá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啬”“爿”构成,意思是筑墙把谷物保存起来。“爿”也表音。本义指用土石或木板筑成的屏障。后为了表明质地,又将表意的“爿”旁改为“土”,因为最早的墙都是垒土而筑。
谇,汉语二级字,读作谇(suì),本义指责骂。谇曰:“已矣,国其莫吾知兮,子独台郁其谁语!”——《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 张晏曰:谇,《离骚》下章乱也。”
帚(拼音:zhǒu)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一把倒立着的扫帚的模样。帚指扫除尘土的工具,即扫把。为了使字义在字形上表现得更明显,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加“女”旁作“妇(妇)”。
阋墙谇帚典故出处:
梁启超《新民说》:“若是者,虽未见其阋墙谇帚,我知其家必不治。”作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梁启超的文章,笔端饱含激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风靡一世,声震天下。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人开始改变由原先对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层面锲入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从中西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而采取形而上的比较,从而看到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发表了《新民说》,提出了国民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