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的词语解释是:彼此为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一样都是坏人,没有差别。
一丘之貉的拼音是:yī?qiū?zhī?hé。
一丘之貉的出处:
1、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2、清·吴伟业《偶成》:“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枭。”
3、清·梁启超《新史学》:“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
4、郭沫若《虎符》:“管它秦国也好,楚国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一丘之貉。”
成语寓意:杨恽的故事着实让人们领略了一把“言辞”的威力,正所谓“一句话天堂,一句话地狱。”杨恽在朝廷中崭露头角,“嘴巴”功不可没;然而,他被免职查办,“嘴巴”却也难逃其咎。生活中,守好自己的嘴巴,把话说得严谨一点,终究不是什么坏事情。成语告诉人们,做人不能有小集体主义的思想,更不能聚在一块儿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
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
汉朝时有一个名叫杨恽的人,有着非常显赫的出身。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官拜丞相的杨敞,母亲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千金。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下,杨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饱读诗书,学问渊博。汉宣帝即位后,杨恽知道了大将霍光谋反的消息,最先向汉宣帝报告,所以,事后被汉宣帝提拔为平通侯,从此在朝廷里崭露头角。
当时,朝廷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贿赂、奢靡的风气,朝臣只贪图荣华富贵,追逐权势地位,对国家政事和百姓疾苦,一点都不关心,就知道吃喝玩乐。杨恽作中山郎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这些弊病。由于少年得志,又有功劳在身,所以杨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与傅长乐(长乐是宣帝非常信任的故友)发生了一场非常不愉快的争执。
有次杨恽听闻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便说:“遇到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才导致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秦朝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终于亡国。从古到今的君王,就像貉兽一样,毫无差别,专门信任小人,容纳不了忠臣。”杨恽这番“古与今,如一丘之貉”的话传到皇帝耳朵后不久,他便被免职查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