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伯俞泣杖 伯俞母杖。常悦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原文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白话解释 汉朝的韩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韩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过失。他的母亲就要用拐杖打他。韩伯俞总是跪下了。受了母亲的打。一些儿也没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亲又拿了拐杖打着儿子。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他的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道。从前打你的时候。你老是和颜悦色地受了。没有一次流着眼泪的。今天打你。为什么哭了起来呢。韩伯俞说。从前儿子有了过失的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是觉得很痛的。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时候。母亲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觉得痛了。晓得母亲的精力已衰。恐怕后来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觉得悲伤着哭起来了。 FROM: dfg/gb/chengjing/xzzhq/wenzi/dykb/3-1-xiao-f.doc 成语众生相(廿六)伯俞泣杖 「玉不琢,不成器」,望子成龙,从小严格要求,是古来父母教育子女的传统观念。 然而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也未免失之偏执。 近些年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思之过切,操之过急,失手打死亲生子女的事也有所闻。 儿女是母亲的心头肉,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又是简单教育方法的无奈。 有些从小痛失母亲的孩子,甚至羡慕别人母亲手中的鞭子呢! 曹植《灵芝篇》诗曰:「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线笞不痛,觑欷涕沾由。」其实,彩衣娱亲指的是老莱子。 而伯俞泣杖是另一个孝子的故事。 据刘向《说苑·迷本》载:伯俞,亦作「伯瑜」,汉代人,姓韩,以事孝父母闻名。 韩母有一竹杖作为家法,伯俞少时每有过错,母亲必以竹杖责之,但不常用,伯俞也从不躲避,不哼叫。 有一天,伯俞又犯过失,母亲操起竹杖打他。 伯俞忽然悲悲戚戚地啼哭起来,母亲好生奇怪,放下竹杖问他:「往日打你,你心甘情愿,从不哼叫,今天为什么哭了?」伯俞回答道:「往日打我时感到很疼,知道母亲健康有力;今天打起来却一点也不疼,这是母亲您年老力衰的征兆,所以我很伤心!」孝心可谓体贴入微。 此事《汉书》亦有载,却不登《二十四孝图》之堂,不知何故。 旧时丧礼中,特别是闽南一带为死者做「功德」(道场),孝男必须执孝杖(俗称哭丧棒)于灵前泣拜,大概这「孝杖」之礼,是出于「伯俞泣杖」之典源罢。 □吴咏青 FROM: qzwb/gb/content/2001-01/30/content_12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