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样貌各有不同,且各有所好。这里我就把这九子简单的介绍一下。
九子中,长子:赑屃(音毕喜), 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负重。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把他得雕像当成乌龟了。。。。。。
次子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莫非是壁虎的变种?
三子蒲牢:形状像龙,但是比龙小。其性好鸣,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据说,因为他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便大声鸣叫不止。于是人们便将他的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原来是各胆小鬼呀!
四子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牢头,不喜欢,一定很凶吧。在我的小说里,他将是个严肃,冷酷的家伙,负责追捕各类的犯人。
五子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这家伙绝对贪吃鬼一个!不过他这么爱吃,做菜的本领也应该非同一般吧。
六子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剑鞘上就很自然了。怕怕,得罪他可不是件好事,睚眦必报这各成语不会就因为他而来得吧!?
七子狻猊: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佛主身边得红人呦,好差使。
八子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性孤僻,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门神呼~~?又或看门犬?
最后就是本书主角了,请大家起立,奏乐,好,这回大家可要看仔细了,不要认错了。龙九子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哦,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而龙九子之所以出名,大概就是那句据与云端之上得感叹吧:“我是龙生第九子,来做人间第一人。 你们只羡慕我云里的变化,谁知道我潭底的深沉。虽经过无数次逆鳞的痛苦,却依然不知何时才能头角峥嵘。”
最后说说囚牛的胡琴,这个九就有点复杂哦,一般说法,胡琴的鼻祖是唐代乐器----奚琴。最初的奚琴是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虽然与现在二胡很相近,但不同的是它是用竹片拉奏的。到了宋代,胡琴的第二代乐器----稽琴开始用作宫廷宴会的独奏乐器,那时候的稽琴已经能够演奏换把和移指等比较复杂和高超的技巧了,并且采用马尾弓拉弦。这种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到了元代,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胡琴的形制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接近于现在的龙头二胡。那时候,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和合奏,而且还广泛地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当中。也就是从元代开始,胡琴的名称便逐渐成为中国拉弦乐器的泛称了。不过我也有看到说琵琶是汉族古胡琴的说法。说实话,我也不太搞的懂到底古胡琴是怎么回事,有懂乐器史的朋友还请多多指教了。
最最后,说一点,龙九子的说法并不只一种,排列顺序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