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大全 -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3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和适应的相对性《韩诗外传》卷十中记载:“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举颈而欲啄而食之也。”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蝉。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乐极生悲,在其身后的黄雀对之虎视眈眈,随时可美餐一顿。螳螂依靠其身体的优势轻易地捕食蝉。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螳螂在捕食蝉的同时,也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

死不瞑目

鱼眼的结构成语本意是说人将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情,死了也不闭眼其实,是人的眼都能闭上,因为人眼球的外侧有眼睑眼睑俗称“眼皮”,分为上睑和下睑,是保护眼球的重要结构。真正死不瞑目的是鱼类,因为绝大部分鱼没有眼睑,不能闭合,不论是捕食、睡眠或休息时,眼总得张开,死后也不例外,这也是与鱼类的水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鹤立鸡群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顶芽与众多的侧芽相比,真可谓一枝独秀,像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显得格外突出。

五脏六腑

内脏器官的组成五脏是心、肺、肝、脾、肾五种器官的总称。六腑包括胃、胆、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六大分部。其中三焦是自舌的下部沿胸腔到腹腔的部分,由上焦、中焦和下焦三段组成。上焦从胃的上端到舌的下部,包括心、肺、食管等,中焦指胃的上下端之间的一段,而下焦则指胃的下端到盆腔的部分,包括肾、小肠、大肠和膀胱等脏器。

面目全非

变态发育样子跟以前完全不同。类似于变态发育、尤其是完全变态发育的主要特点。变态发育的个体,其幼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显著不同。比如:蚕、菜粉蝶等昆虫,其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从蛹中出来时,摇身一变,与幼虫相比,简直是脱胎换骨改头换面了。从表面看,“我已不再是我”。尽管如此,变态发育的动物,只是幼体、成体之间有了显著的差异,但物种并没有改变,因而,就其本质而言,“我还是我”。

耳闻目睹

听视觉功能亲耳听说,亲眼看见。这正体现了耳、眼两器官的听、视觉的功能。能较好的反映功能的成语还有很多,如耳目一新、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目不转睛、目无全牛、目迷五色……

羊肠小道

食草动物的消化特点羊肠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羊肠一样(弯曲)”,成语多指曲折而极窄的路。羊跟牛、马等食草性动物一样,消化管很长,同时有较长且发达的盲肠,因此消化食物的面积很大,这与其消化植物纤维相适应。羊如此细长的肠道,盘居在腹腔内,固然显得曲折狭窄了。

怒发冲冠

竖毛肌收缩毛发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组成,露在外面的叫毛干,皮肤内的叫毛根,毛根外包着毛囊,毛囊上附着有斜的平滑肌束,即竖毛肌,也叫立毛肌。当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便可收缩,使毛发竖立,乃至“把帽子顶起”。人受到惊吓时的“毛骨悚然”或受较冷刺激时产生“鸡皮疙瘩”均因竖毛肌收缩之故。

惊弓之鸟

条件反射成语来自《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本意是受过箭伤的雁听到空弓虚射声就会惶恐不安,真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该现象是大雁对外界刺激(弓射声)作出的反应,属生物基本特征中的应激性,而该反应又是在大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故为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条件反射。无独有偶,人为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也属于条件反射。

心血来潮

激素调节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强加快,因增加心输出量而提高了血压,增强应激能力。

狼狈为奸

共栖狈是传说中的野兽,相传前腿极短,趴在狼身上,经常与狼合伙伤害牲畜。按成语的解释来理解,狼和狈二动物系种间相互作用的原始协作关系,即共栖关系。共栖的两种(群)生物相互作用,双方获利,是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到一起的现象。

狗急跳墙

水解供能。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遇高墙能一跃而过,这并非仅有勇气即可为之的。危急之下,狗在神经系统和体内激素共同作用下,线粒体中的急骤水解,产生大量可直接利用的能量,为生命活动(跳墙)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便可逃之夭夭。

鹊巢鸠占

竞争《诗经·召南·鹊巢》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记载,说的就是该成语的本义:喜鹊的巢被斑鸠占据了。这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叫竞争,竞争的结果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完全挤掉另一种;通过地理隔离,各占有一定的空间。鹊巢鸠占属于竞争中的第一种情况。

叶落归根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时产生的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正是这一生态现象。

物极必反

适宜条件在生物学上,事物发展到顶点,常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现象颇为广泛。例如,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反而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又如,酶促进反应需要适宜的和温度,过酸、过碱或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

名不副实

生物的名与实际不一现象空有虚名,名声和实际不相符合。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在生物中屡见不鲜。鲸鱼叫鱼而实为哺乳动物;墨鱼和章鱼也非真正的鱼,均属软体动物;鳄鱼、甲鱼却是爬行动物的代表;娃娃鱼的叫声似婴儿啼哭,却既非人也非鱼,为两栖动物而已;衣鱼更离奇,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鱼类中的海马是一奇特的鱼。植物中的白果树(银杏)是一种裸子植物,其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因而无真正的果实;桑科的无花果实际上是开花结果的,因其单性花隐于囊状花序托内,故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其实它并没有不开花却能结果的“特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