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
万籁俱寂,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句式为主谓式,一般作谓语、定语。最早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
最早出处: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此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抒写了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演变过程:
《聊斋志异.卷一.山魈》:“辗转移时,万籁俱寂。忽闻风声隆隆,山门豁然作响。”
《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当夜万籁俱寂,月色初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万籁俱寂”。
成语故事:
唐朝诗人常建中了进士后,仕途一直不得志,40岁才做县尉。他一生游览了许多山川名胜,写了不少田园诗,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