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的意思如下:
“不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推辞,表示不因种种理由而推托或拒绝。常用于表示义务、恩惠、邀请等方面。例如,“他们邀请我去参加聚会,我当然不辞。”
“不辞”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接受别人的请托或邀请时,应该恭敬有礼且毫不推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尊重道德规范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因此,“不辞”这个成语也常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应邀参与聚会、宴席或其他社交活动,彰显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同时,它还经常用于描述志愿者、义工等无偿服务的自愿精神和奉献精神,表达出这些人用最真挚的心去回报社会,吸纳深沉的人文情怀。
总之,“不辞”这个成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具有高度的人文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出处:
明·王铎《送袁环中郎中奉使宁远饷军序》:“公(袁可立子)曾破产散金守睢阳而睢守,今又不辞。”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乃不辞而去,东奔吴下,隐于五湖之间。”
唐·冯延己《鹊踏枝》:“不辞镜里朱颜瘦”。
《公羊传·襄公五年》:“吴何以称人?吴鄫人云则不辞。”陈立义疏:“方欲抑鄫在吴下,若吴仍常例称国,则必书‘吴鄫人’,是辞不顺也。”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於‘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罗君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