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去向,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zhī qù xiàng,意思是不知道哪里去了。出自《东周列国志》。
近义词:无影无踪。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清代蔡元放改编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找不到某人或事物。
成语示例:
明施耐庵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郓城县已自申报朱仝妻子挈家在逃,不知去向,行开各州县出给赏钱捕获,不在话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便使人往隆中搜寻孔明妻小,却不知去向。原来孔明先已令人搬送至三江内隐避矣。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廖化随后赶出,却不知去向。”
《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急回身寻时,那马散了_,也不知那里去了。仆人躲避,一发不知去向。”
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一回:秦老道:“他虽是这里人,只是久矣不知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