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的“鉴”,最早在古代指的是盛水的铜盆。鉴,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以史为鉴,汉语成语,最早出现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意为以古代的人、事作为当今人、事的借镜。鉴有三种用途,其中一种就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
词语出处
“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
晋·葛洪《抱朴子》指出,“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
唐太宗将史书的功能明定为“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为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有资于治道”。
欧阳修等人所编《新唐书》指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