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大全 - 五体投地的成语典故

五体投地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五体投地

《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公元636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646年)

楞严经卷一:“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又卷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去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公元707年后)

示 例

1.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清·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

2.“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伯珍~,钦佩莫名,从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抛在脑背后去了。(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五回)

3.《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杨太曦忙上前恭谨施礼道:‘对大人的高风亮节,伯雄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常引以为楷模!’”

佛教相关

佛光辞典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阅‘稽首’6117、‘礼’6582)

佛学

五体投地

(梵pan~ca-man!d!ala-namaska^ren!a van-date)

印度礼法之一,为佛教最郑重的礼拜法。即两膝、两肘及头顶着地的致敬法。又称五轮投地、五轮着地、举身投地顶礼、接足礼。《毗婆尸佛经》卷下云(大正1·158b)︰‘时彼天王遥见世尊,五体投地,礼世尊足而作是言。’又《梵摩渝经》云(大正1·884c)︰‘即兴整服五体投地,三顿首曰︰归佛、归法、归命圣众。’皆是其例。

在印度,五体投地为最敬礼,相当于《大智度论》卷百所举三种礼中第三的上礼。《大唐西域记》卷二所举九种致敬法中,也有五体投地及五轮俱屈之名。其作法是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先右膝着地,再下左膝,接着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作接佛足之念,再以头着地,良久方成一拜。而将中指、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掩地,皆非本仪。《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云(大正14·699a)︰‘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今我亦尔,***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法。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此即五体投地作法之次第及意义。晚近,在中亚一带发现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图画。

礼拜方式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