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大全 - 什么什么满足四字成语是什么

什么什么满足四字成语是什么

1. 按照愿望而得到满足填一个四字成语是什么

心满意足xīn mǎn yì zú

[释义] 称心如意;非常满足。

[语出] 宋·刘克庄《答欧阳秘书书》:“精义多先儒所未讲;陈言无一字之相袭;虽累数千言;而义理一脉;首尾贯属;读之使人心满意足。”

[正音] 足;不能读作“zhǔ”。

[辨形] 意;不能写作“义”。

[近义] 称心如意 正中下怀

[反义] 得寸进尺 贪心不足

[用法] 多用来形容人的满足和如愿以偿的心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2. 知足成语四字词语

安分守己 分:本分。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安贫守道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安时处顺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

形容满足于现状。 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于现状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出处: *** 《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安于一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

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避世金马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避世金门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见“避世金马”。 避世离俗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

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遁世无闷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遁俗无闷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遁逸无闷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同“遁世无闷”。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和光同尘 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滑泥扬波 指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浑俗和光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

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混俗和光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

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看破红尘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

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乐天安命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同“乐天知命” 离世遁上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逆来顺受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弃其馀鱼 比喻节欲知足。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

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寝丘之志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

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使贪使愚 使:用;贪:不知足;愚:笨。

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

出处:《新唐书·侯君集传》:“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

释知遗形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守道安贫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

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随波逐流 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

3. 什么什么及什么四字成语

有成语鞭不及腹、朝不及夕、猝不及防、防不及防、迫不及待、言不及义。

1、鞭不及腹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iān bù jí fù,意思是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译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2、朝不及夕(zhāo bù jí xī),成语,作谓语;指生活极端贫困,形容情况危急。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七年》:“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译文:生活极端贫困,如何对待你。

3、猝不及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ù bù jí fáng,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译文:既然不点燃蜡烛,又不发声音,突然不及防范,突然相遇,这是先生犯鬼,这不是鬼犯先生。

4、防不及防(fáng bù jí fáng):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可见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译文:可以看到小人等待君子犯错,每次疏忽,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5、迫不及待,读音是pò bù jí dài,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是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

译文:都是酒后的游戏,这个仙子迫不及待了。

4. 懂得满足才能快乐意思的四字成语

知足常乐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乐;不能读作“音乐”的“yuè”。

近义词乐无知命、自得其乐、心满意足

反义词愤愤不平、郁郁寡欢、忧天悯人

例句我见到陋巷里有比我住房困难的大众;于是乎~;居然也心安理得了。

5. 什么什么意四字成语

安心乐意 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安心落意 放心,无忧虑。

别出新意 指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不怀好意 怀:包藏。没安好心。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不足介意 不值得放在心上。

不足为意 不值得介意。

差强人意 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称心快意 遇事如意,心情舒畅。称心:恰合心愿。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称心满意 称心如意。

称心如意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趁心如意 称心如意。指符合心意,满足愿望。趁,通“称”。

趁心像意 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乘其不意 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动手。

逞心如意 犹言称心如意。

出敌不意 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

出其不意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