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成语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会演化出成语这个文化的?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中国的成语有大半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经典文献,它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的形成有很多因素。
言简意赅,表意明确,通俗易懂
比如?心直口快?、?不三不四?之类的,都发源于大众口语,由于通俗易懂而被大量使用,成为成语。
富有深意,修辞高妙,婉转多姿
这一类词语会给人想象,带了很多字面意思之外的引申意思,让人觉得有深度、有趣而被广泛引用,成为成语。如?大浪淘沙?、?空中楼阁?、?琼楼玉宇?之类的。
背靠故事,富有寓意,耳熟能详
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邯郸学步?就属于这一类,这些词语用起来,人们马上会想到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这就省略了大篇幅的说教,让我们说话、写文章更加简洁却又生动有趣。名家使用、结构巧妙,广为流传
如欧阳修的?水落石出?、常建的?曲径通幽?等等,这都是这些文人造词,但是在传诵中被其他人认同,并且大量使用,成为成语。
当然,这些因素也不是孤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才让这些词语的意思和言外之意都固定下来,可以用简约的引用方式来表达大量的内容,增添文字的精炼度和文章内容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