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大全 - “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成语出自何处?

“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成语出自何处?

“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词语我们经常使用,意思是公然去干普天下公认为罪恶极大的事。韪,是、对;不韪,不对、错误。“大不韪”原为“五不韪”,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人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春秋时期,息国和郑国发生了矛盾。息侯便率兵攻打郑国,郑伯和息侯在“竟”这个地方发生了战争,结果主动进攻的息国军队大败。《左传》上评价说,息国之所以战败,主要犯了五大错误:一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是否以德行在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二是不量力而行,不考虑自身实力的强弱,就要去和当时国力强盛的郑国去较量。三是不亲亲,意指两国国君本为同姓,是亲属而不彼此关爱。这源于周朝的分封制,郑国的第一个国君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息国和郑国均为姬姓之国,是亲戚。四是不征词,指双方产生矛盾后不通过谈判或言语沟通的方式来化解,而直接诉诸武力。五是不察有罪,指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诸侯无王命,入人之国,罪已大矣。”东周礼制认为,在没有周天子的允许下进入他国,侵犯邻国领土是有“罪”的。?

《左传》中对于战争爆发的原因语焉不详,所以“五不韪”的论断是否准确难以下结论。但实力不济是肯定的,一个小国要经过陈、蔡等国长途行军进攻一个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其结果可想而知。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表达公然去干普天下公认为罪恶极大的事。多用作谴责、声讨。也作“犯天下之不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