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别的人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第一人。意即:一生中对国家有功,对民族有道德表率作用,对自身的信仰有新的思想见解贡献。
这句话是在他和太平天国作战初期,由于初次带兵,他又是一介书生,屡次败于老对手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甚至在洞庭湖曾经想透水自尽后有感而写。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卷土重来不肯认输。
昔日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雄,刘邦只是在垓下之役才赢的关键一战,其屡败屡战终成大统为世人所称道!后世的毛泽东,一败长沙、再败瑞金、败湘赣,丢延安失皖苏,但屡败屡战,东北一役扭转乾坤,铸造共和也是这一精神的完美体现。
曾国藩率湘军讨伐太平天国初期战势失利,幕僚人员写的报告中提到战况是「屡战屡败」,时曾国藩改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是「衰尾道人」,而「屡败屡战」是越挫越勇的人。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
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叫做李缓颊的人,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屡战屡败
出处 《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这个肯定得算成语。
屡败屡战也应该算,毕竟符合成语的定义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屡战屡败”主要意思是:每次打仗每次失败、软弱无能、遇到危险摸不着头脑,让人非常的不信任。
“屡败屡战”主要意思是:不怕失败、战斗到底、意志顽强;虽然次次失败,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它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