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词语最早出自史书《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讲述齐国人荀寅的自我反思。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渊源,如长空中的点点繁星照亮黑夜,比如“卧薪尝胆”一词讲的是越国国君勾践发奋图强击败夫差复国的故事。同样成语“一问三不知”也有特定的来历。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实力强大,出兵攻打当时弱小的郑国,齐国为了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国力,出兵进行救援。
当时领兵的是大将陈成子,此人果敢英勇,能够临危不乱。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他手下的一个叫荀寅听闻了一些晋国实力非常强大,齐国恐怕很难是它的对手的流言蜚语。
于是荀寅向陈成子进言,听说晋国军队数千乘,很快就能把我们打败。陈成子大怒,训斥他临行前国君已经嘱托要循规蹈矩、按章行事,即便是晋军千乘也要以一当十,英勇作战,而不要以讹传讹,灭了自己军队的士气。
荀寅退出,反思到自己没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考虑周全就进行汇报,结果落得被训斥的下场,自觉惭愧。
后来“一问三不知”一词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表示对于一件事问啥啥不知道。后来也有对其意思进行引申,比如揣着明白装糊涂,以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