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声载道是成语。
怨声载道(拼音:yuàn shēng zài dào)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大雅·生民》。怨声载道原义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载:充满。道:道路),后形容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和怨恨。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补语;结构是主谓式;多含贬义。
成语故事东汉后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他们都想独揽朝政大权,因此在政治上越来越腐败黑暗。公元126年,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十一岁的刘保即位,称汉顺帝。
公元133年,汉顺帝下诏,让各地有才能的人都到都城洛阳参加考试,皇帝亲自主持。李固参加了这次考试,发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分析和改革的意见。汉顺帝很欣赏他的才能。让他做议郎。
但是,汉顺帝的奶娘和宦官们却害怕李固为人正直,对他们不利,极力对他加以排斥和迫害。李固被派到边远的四川做县官。他对自己遭到排挤、不被重用非常不满,因此当他走到陕西汉中的时候,一气之下便回到老家南郑,闭门谢客,不去赴任。
怨声载道成语寓意: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执政当官之人,是否尽忠职守,为老百姓谋福利,还是官官相护,中饱私囊,奢侈腐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并记在心上。同时,群众的力量又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不可估量海水的力量有多大。
一旦为官者的行为达至民众容忍度的极限,结果必是官逼民反。那么现成的一切还维持正常的秩序便岌岌可危。从群众中来,了解民众的心声,顾及民众的需要,对症下药,再把解决民众问题的举措带到群众中去。国泰民安,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