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当先fèn yǒng dāng xiān
解释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出处《隋书·史祥传》:“公竭诚奋勇,一举克定。” 元·关汉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义兵家将,都要的奋勇当先,相持对垒。”
结构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作战勇猛;冲杀在前。一般作谓语、状语。
近义词一马当先、奋勇争先
反义词畏缩不前
例句洪水到来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当先冲在第一线上。
英译take the lead with courage
一马当先yī mǎ dāng xiān
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于人、军队指战员;也用于其他事物。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正音当;不能读作“dànɡ”。
辨形先;不能写作“仙”。
近义词遥遥领先、争先恐后
反义词后来居上、后起之秀、慢条斯理
辨析一马当先和“身先士卒”;都表示勇于去前面;起带头作用。但一马当先可用于其他事物;“身先士卒”仅用于人;而且限用于领导者。
例句在技术革新方面;他和车间的工人组成一个小组;一马当先;成绩显著。
英译be in the forefront
奋勇争先fèn yǒng zhēng xiān
解释奋:振起,发扬。鼓起勇气,冲在最前面
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35回:“那德胜奋勇争先,以一当百,杀的汉兵大败而奔。”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作表率
近义词奋勇当先
例句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第八章:“这怎么能够使他不去奋勇争先呢?”
英译be brave and rush to the front
遥遥领先yáo yáo lǐng xiān
解释遥遥:远远。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出处罗来勇《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我们的声誉就是实力--遥遥领先的技术和工艺。”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遥;不能写作“谣”或“摇”。
近义词一马当先
反义词一落千丈、江河日下、瞠乎其后
例句我们的队员在比赛中竭尽全力;一路遥遥领先到了终点。
英译home free
以一当百yǐ yī dāng bǎi
解释当:抵得上。一个人抵挡百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明·李腾芳《山居杂著·文字法35则》:“大约古人用字,如将用兵,无不以一当百。”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能力大
近义词以一当十
例句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8回:“匡胤身先士卒,与张永德领二千骑斩阵而入,无不以一当百,正迎着刘崇。”
英译put one against hundred
冲锋陷阵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解释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
出处《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结构联合式。
用法一般形容作战勇敢;现多用来形容向不良现象、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的精神。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冲;不能读作“chònɡ”。
辨形锋;不能写作“峰”;阵;不能写作“陈”。
近义词出生入死、赴汤蹈火
反义词临阵脱逃、望风而逃
例句从战斗的头一天起;他就像一个老战士一样地行军作战;冲锋陷阵。
英译charge forward
成语故事北魏末年,政权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东魏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高欢父子。为官清廉正直的崔暹忠于高欢,经常上书弹劾那些贪官污吏,让他们一一入狱。高欢对此十分高兴,称赞他敢于冲锋陷阵,不徇私情,使国家吏治变得严明。
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结构联合式。
用法比喻奋不顾身;不避危险。一般作谓语。
正音赴;不能读作“pū”;蹈;不能读作“tāo”。
辨形蹈;不能写作“滔”或“倒”。
近义词出生入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辨析~和“出生入死”;都表示“不顾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在程度上重于~;~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来表示决心和愿望。
例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英译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defy all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成语故事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sǐ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含褒义。用来赞扬人为某种事业而英勇无畏;置生死于度外的行为。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生;不能写作“声”。
近义词赴汤蹈火、舍生忘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辨析出生入死和“赴汤蹈火”;都表示“不避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的经历。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表示决心和心愿。
例句许多革命老前辈都曾出生入死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征战。
英译brave countless dangers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认为人出现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这13项,可以养生,也可以致死,将出生入死归并为这13项。他反对统治者放纵自己的七情六欲,那样就会走向死亡,所以他主张要保护身体,避免危险,控制七情六欲。
舍生忘死shě shēng wàng sǐ
解释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用来形容勇敢的精神。一般作谓语。
正音舍;不能读作“shè”。
辨形忘;不能写作“望”。
近义词奋不顾身
反义词贪生怕死
辨析舍生忘死偏重在“生死”;而“奋不顾身”语气重;范围大;偏重在“安危”;表示不顾个人安危。
例句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英译risk one’s life
成语故事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20岁时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死忘生。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奋不顾身fèn bù gù shēn
解释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结构偏正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于赞颂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行为。一般可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奋;不能写作“愤”。
近义词舍生忘死、万死不辞
反义词畏缩不前、贪生怕死
辨析奋不顾身和“舍生忘死”都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意思;都形容舍己为人;勇于献身。不同在于:①奋不顾身语义重;范围大;偏重于“安危”;表示把个人的安危;包括“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忘死”偏重于“生死”。②奋不顾身多指个人行动;“舍生忘死”不仅如此还多指人的精神品质。
例句在洪水到来之际;***产党员首当其冲跳下水去;接着战士们相 继也跳了下去;正是由于他们奋不顾身的精神;才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城市。
英译dash ahead regardless of one\s safety
成语故事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一往无前yī wǎng wú qián
解释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出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一;必须读作“yì”。
辨形往;不能写作“住”。
近义词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所向无敌
反义词畏葸不前、裹足不前、畏首畏尾
辨析一往无前和“勇往直前”;都含有“一直奋勇前进”的意思。但一往无前偏重在“无前”;表示“无所阻挡”;突出了“藐视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意思;“勇往直前”偏重在“勇”字;突出“勇敢”的意思。
例句我们要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最后胜利。
英译go ahead boldly
勇往直前yǒng wǎng zhí qián
解释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人的精神、勇气、气概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勇;不能读作“yōnɡ”。
辨形勇;不能写作“永”。
近义词一往无前、奋勇向前、昂首阔步
反义词畏缩不前、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辨析勇往直前和“一往无前”;都含有“一直奋勇前进”的意思。但“一往无前”偏重在“无前”;表示“无所阻挡”;突出了藐视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意思;勇往直前偏重在“勇”突出“勇敢”的意思。
例句海上波涛汹涌;我们的战舰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英译march forward courageously
所向披靡suǒ xiàng pī mǐ
解释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靡;不能读作“mí”。
辨形靡;不能写作“糜”。
近义词所向无敌、一往无前
反义词强弩之末、畏缩不前
辨析所向披靡和“所向无敌”;都有“力量强大;无往不胜”的意思。但所向披靡表示力量强大没有阻挡;有比喻性;“所向无敌”表示没有竞争对手;有陈述性。
例句(1)我军英勇无敌;所向披靡;使敌人闻风丧胆。(2)渡江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英译sweep away all obstacles
所向无敌suǒ xiàng wú dí
解释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形向;不能写作“相”。
近义词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反义词屡战屡败
例句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能所向无敌;取得革命的胜利。
英译ever…victorious
成语故事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下令让东吴的孙权把儿子送到许都当人质。孙权召集手下商量对策,大将周瑜坚决反对送人质,说只要我们东吴军民发奋图强、团结一致,那么就能所向无敌。孙权坚定信心同曹操对抗下去。
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解释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破;不能读作“pè”。
辨形势;不能写作“事”。
近义词势不可当、所向披靡
反义词坚不可摧
例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横扫残敌;势如破竹;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英译with a crushing force
成语故事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