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28 佳豫
《相遇总有原因,不是恩赐就是教训》(解读论语第102天)
日经第407篇(述而第七)
经典原文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我们学习呢大致分两种,一种呢慧根较差,不能一步登天,需要一口一口的细品。就好比爬楼梯,要一阶一阶的往上走。有一次家里停电,没办法回家,上不去啊,我只能从1楼慢慢的走到9楼,这叫循序渐进。
还有一种是坐电梯,可以直达,就像是我们所说的跳级。这种人慧根较好,一听就能明白。也可以说是执行力比较强的人,他们可以瞬间爆炸小宇宙,秒懂。
我们说要立志于仁德,不是说一会会的事情,而是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用在工作和学习上是一样的,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不知不觉中也许就成功了。
我们说发大愿,这个发心不能变。就好比刚开始豪情万丈,只是口号喊的响。也就是说,课上很激动,课后很冲动,回家后一动不动。
昨天刚好看到《海棠经雨胭脂透》的某个片段:明轩在研发新胭脂,就和他父亲兴奋的谈自己的新创意,新想法,特别想听听父亲的建议和指点,可他父亲却说:我不会给你任何建议,你成功了,我和你分享喜悦,你失败了,就要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成功与否在于一个“干”字,勇敢去做嘛。比如爱情,比如友情……就像孔子这里说的,你心中想着仁,仁就来了。
如果只是想,不去行动,那就是痴人说梦。
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凡事都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什么事情都成不了,也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颗沉静的心,能安住当下,不慌不忙,不骄不躁,心平气和。
所有的一切,全在你这当下的一念心中。
弥勒菩萨讲,这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
我们每一个念都出现在宇宙当中,形成所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所以念念都有相、都有识。
那这个念太微细、太快速了,所以不可执持,也就是说你根本不能够去捕捉,也不能去把握。
刚要想把这个念头保持,就已经换了其他念头了。
念头永远是当下这一念,只是当下这一念所现的宇宙。
我记得去年看过一部蒙太奇的电影《误杀》,就是讲念头的重新组合,偷换概念。
所以,当下你的念头是仁,那就是仁。过去的那些恶念就已经没有了。
经典原文2: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查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陈司败是指陈国有一个人是个官员,他官职是司败,司败就跟司寇是一类的,是很高的官职,如同宰相。
孔子是鲁国人,而鲁昭公也确实有干过一次违礼的事情,所以陈司败是带着刁难的意思问孔子,说你们这个国家的国君知不知礼?要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属地,周公制礼,那周公后代应该最知礼才对。
鲁昭公是周公之后,他曾经娶了吴国泰伯之后,吴家小姐其实跟他同姓。按照《周礼》,姓氏相同的不能够结婚。
周公的父亲是文王(姬昌),文王的父亲是王季(季历),王季有两个兄长:泰伯和仲雍,王季的父亲看到文王,就是自己的孙子有帝王之相、有圣人之相,所以很想把王位传给王季,将来能够文王继位。那么王季的两个哥哥知道了,于是为了帮助父亲实践他的愿望,两个人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所以很自然的王位就传到王季那里。
孔子很赞叹,说王季两位哥哥能以天下让,这个礼让达到了极处。如果他们不走,可能父亲不好意思把王位传给王季,现在他们一走,王位很顺利传给他,才有了后来的文王和武王。
那文王生武王、生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盛世。所以泰伯可以说是周公的伯祖,当然他们都是姬姓。
那鲁昭公娶的这个太太也是跟他同姓,姓姬,依周礼不能通婚,所以这就是违礼了。
这个私党是陈司败怀疑孔子跟鲁昭公结私,为鲁昭公来开脱。鲁昭公违礼了,孔子还说他知礼。
鲁昭公娶了这个女孩,为了避免人家说他违礼,所以他不称吴姬,只称吴孟子,也就是说给她换了一个名。
连陈国的司败都知道这个是违礼的,那孔子是本国人,又是学礼的,怎么会不知道呢?!
孔子其实是故意说错话的,前面有说过,要隐恶扬善,就是不议论国君的不是,衍生一下,也就是说背后不说人是非。用说错话把矛头就引向自己,这样陈司败就没话可说了。
大家听过“其父攘羊”的成语吗?大意就是: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大义灭亲,出来揭发父亲,这看起来好像很直爽很正确的事。但孔子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出发,认为子言父过是逆伦行为,只有把直爽隐于天伦人情之中,就像他们乡里父子互相隐护错事,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直爽。”也就是说:子为父隐,臣为君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就会犯错。那就看他的功是不是大于过,那过就可以忽略不计。
那个儿子后来去到羊主人那里承认错误,说这是他偷的羊,把过归于自己。他的父亲听到后就会忏悔。儿子为他背这个罪名,代他去自首,让父亲有一个清白的名声,父亲心里难受自己忏悔,受良心谴责之后,他就会改过自新。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很多问题,只要活着就会有问题的出现。或大,或小。那作为最高的领导层就要学会反思,学会调控方向。清晰的看到问题的症结之处,反求诸己。
张爱玲说:相遇总有原因,不是恩赐就是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