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海市蜃楼的蜃最早是指大蛤蜊。
成语“海市蜃楼”中,“蜃”最初的意思是指大蛤蜊,在《周礼·掌蜃》中就有批注:“蜃——大蛤蜊也”。“蜃”的读音是“shen(四声)”,音从辰,意从虫。而大蛤蜊在古代也是广义的"虫子"的一种。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蜃”还是一种长得很像大蛤蜊的海怪。另外,还有人说“蜃”是水龙。
海市蜃楼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大范围的大气不连续层,因此大多数只会出现在相对空旷的沙漠和海上,那些建筑物密集或者周围都是山地的城市出现海市蜃楼的概率比较小。今年上海、秦皇岛、海南等地都有海市蜃楼的出现记录,秦皇岛黄金海岸景区的游客们就在海面上看到了一座神话般的“仙山”。
海市蜃楼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
下蜃即看见的影像是在实际物体下方。比如说炎热夏天的高速公路上,远处的车辆会在地面以下形成一个“倒立的虚像”,不知道的观察者看到这影像会以为,车是在有水的路面行驶。
上蜃景的原理刚好与下蜃景相反,它是一种快速变化的蜃景,几乎可以在任何区域中观察到,但最常见的还是在极地,特别是有着一致低温的大片冰层地区。
侧蜃对于环境要求更高,所以也比较少见。它一般出现在高山峭壁旁,当垂直表面(如岩壁、墙面)经暴晒而使空气形成水平温度梯度时,由于大气折射,旁边的物体会在靠近高温表面的一侧产生一个对称的虚像。
2、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
3、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