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发出声响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出自《随园诗话补遗》。张巨龄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撰文认为,“振聋发聩”这个常用成语的“聩”字,是一个几乎被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他写道,“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都将“聩”字误书了。他呼吁,“在语言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指“振聋发聩”的“聩”字)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瞆。”
据查,“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而由司马光呈上的《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清代文人叶燮的《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瞆”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广韵》、《篇海类编》、《字汇》等工具书里对“瞆”的注释,分别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风疾”等。总之,无一例注作“聋”。
应当说明的是,“瞆”也有过与“聩”,即“聋”相同意义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假字使用的,比如《新唐书·元稹传》中的“不疾废目毛瞆”和宋代赵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瞆之大”的话。其中的“瞆”,由于前边已有表示“目无精”的“目毛”、“盲”这样的字出现,所以就被通假为当作“聋”讲的“聩”字用了。但是,通假并非“瞆”的本义,他处则不足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