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杀人,汉语成语,拼音是zēng shēn shā rén,意思是比喻流言可畏。出自《战国策·秦策二》。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出处:
曾参杀人
译文:
过去曾参的家在费地,费地有个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时,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所以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白话译文:
从前曾参住在鲁国的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姓同名,他杀死了一个人。
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她一如既往地织着布。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布。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害怕起来,扔掉梭子,翻墙逃走了。
根据曾参的贤德,他母亲对他的信任,应该不会相信这样的话。但是有三个人怀疑曾参杀了人,那么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注释:
处:住在
尚:照样(像原来一样)
自若:像原来一样(镇定如常)
走:逃跑
投:丢下
逾墙:翻墙
名族:名和姓
处费:居住在费(今山东费县)地
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赏析:
知子莫若母,曾母应该是对曾参最了解、最信任的人。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也不由得信以为真了。
这则故事不禁令人想起了“三人成虎”,无数事实证明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充真,使人深信不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蜚语都是可怖的,甚至可以致人于死地。也许最初只是随口一说,但是经过一些好事之徒的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如今有了网络,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广产土,但可以对信息加以甄别,让谣言因你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