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善若水[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解释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应该就是水了,能“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诠释。
出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
老子简介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
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2.“下恶若火”[xià è ruò huǒ]并非成语,也非古诗词,查不到解释或出处。不过在《左传·庄公十四年》有提到。“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
其中“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的解释为:恶的蔓延,就像火在荒原上燃烧,不能够接近,更别说是扑灭它了。或许可以用这句话来理解“下恶若火”。